讓人安排凍傷計程車兵撤到附近州縣醫治,是傑書的仁政,出發點也是好的,畢竟營中傷兵要是太多肯定會影響軍心士氣。
但未經世事的年輕帽子王不會想到,任何一個政策尤其是帶有照顧性的政策百分百會有人鑽後門。
既然傷兵可以離開這鬼地方,那大家就做傷兵吧。
也不知道哪個鬼機靈先想的這一妙招,很快清軍中就開始出現大量自傷自殘者。
且是清一色凍傷。
不是凍傷腳,就是凍傷手,耳朵凍壞的大有人在。
狠一點的甚至直接把手指給凍沒了。
凍傷人數從最初的每天百多人上升到每天兩三百人,照此速度下去,用不了一個月,大軍就得減員一半。
屆時甭說繼續圍困了,能不能安全撤走都是問題。
清軍高層很快就發現了不對勁,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自傷潮”,老將正白旗滿洲副都統阿密達建議年輕的帽子王收回傷兵後運的政策。
想要離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變成一具僵硬的屍體。
也就是一刀切。
不管是真凍傷還是假凍傷,亦或故意凍傷,總之,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在,就得給我呆在營中。
這個辦法有效是有效,卻讓清軍底層的怨氣越發洶湧。
甚至連滿洲大兵也開始牢騷滿腹,私底下說帽子王連毛都沒長全,這種乳臭未乾的小兒怎麼可能帶領他們打勝仗。
一些清軍將領意識到再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於是有人開始提議撤軍。
輔國公特爾親同湖南總兵高守貴、湖廣總督標營副將汪大元等人不斷勸說年輕的大將軍暫時撤軍,待開春後重新集結攻打荊州。
湖廣提督董學禮也認為在水師未到前單憑陸師不可能圍死城中叛軍,加之天氣太過惡劣,幾萬大軍再這樣在荊州城外挨凍受餓,到時就算天暖和了,恐怕大軍計程車氣也沒了。
可能是為了照顧康親王的情緒以及給燕京一個交待,董學禮制定了一個大包圍的作戰方案。
即各部清軍分作三股後撤,一股撤到荊州以東的潛陽,一股撤到荊州以北的荊門,一股撤到荊州以西的宜昌。
撤退同時堅壁清野,焚燬沿途所有民居,遷走所有百姓,人為製造一個上百里的無人區,如此只要清軍各部扼守主要交通要道,那荊州城中的叛軍就算出城也無法流竄。
不能流竄,還是籠中鳥。
只不過叛軍活動區域從先前的一城之地,變成百里之地而矣。
但只要他們突不出去,下場也依舊是被困死。
相對於幾萬大軍守在荊州城外這個小包圍圈活受罪,大包圍圈無疑減輕清軍的後勤壓力,能讓已經精疲力竭的幾萬大軍獲得喘息之機,是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