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怎麼走?
當年李過、高一功率領西路軍將士帶著家眷由陝北經漢中南下,經四川境內的達州、夔州、新寧等地抵達湖北。
這一路,走了足足兩個多月!
而現在漢中、達州、夔州、新寧等地均被清軍佔領,明軍根本不可能再沿這條路回陝西。
那麼就只剩兩條路可走。
一是衝進襄陽府經河南轉向潼關入陝。
二是穿過北邊的神農架原始森林經鄖陽進入陝西。
前者道路好走,但必定會被清軍重重圍堵,有極大機率走不出河南就被清軍再次圍住。
不到萬不得已,明軍根本不可能主動走這條絕路。
後者嘛
王五沒來由的心中一個激靈,因為他想到了前世遠征軍穿越野人山的慘狀。
哪怕清軍因地形原因無法對明軍進行追擊,明軍的傷亡數字也將驚人,極有可能老弱病殘都得摞在那。
總之,東進有東進的好處,北上有北上的好處,也各有致命缺點。
很難就此決斷是東進還是北上。
最終決斷權還是落在了李來亨、袁宗第、郝搖旗這三位老帥身上。
便是韓王、安東王同那個監軍潘公公都沒有決定權。
王五雖是西線明軍殘部事實上的指揮者,資歷及身份決定他現在僅能提供戰略參考,而不能如統帥般拍板決定。
圍繞是東進還是北上,諸將再次展開激烈爭論。
竟一時伯仲,兩個方向的支持者並沒有哪方形成絕對優勢。
三位老帥也在商議,郝搖旗仍是力主東進,但袁宗第同李來亨卻傾向於北上。
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真的突出去後,清軍一定會認為明軍會沿江東下席捲長江中下游,所以到時明軍面臨的必然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局面。
只要在哪個關卡稍微滯留,便是滅頂之災。
畢竟,江南是清廷錢糧重地,更關係漕運安危,明軍染指此處同直接撲向北京沒什麼區別。
而去陝北,則是清軍完全想不到的方向。
時間上,至少能給明軍一個月的空白期。
“那就去陝北!”
郝搖旗權衡利弊後,放棄東進南都的戰略,改以同意北上去陝北發展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