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升提出去陝北的三個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清廷為了消滅明朝,將主要軍事力量都用在了對付明軍大西、大順兩個集團上,眼下更是傾舉國之力圍剿夔東。
為此不僅將陝西綠營盡數派在湖廣,連西安駐防八旗都給調了出來,導致西北防禦很是空虛。
明軍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出包圍圈,有五六成機會能衝到陝北去另建抗清根據地。
儘管陝北也很貧瘠,比起彈丸之地的茅麓山卻是好上天了。
另外王五記得西北還有一個首鼠兩端,最終落得暴死下場的王輔臣。
若是沒有記錯,王輔臣本人不算好漢,其手下的將領倒是有好幾個牛大膽。
那幫不要命的主敢在王輔臣沒反清前,就鼓譟士兵衝擊清廷任命的總督,還一箭把這個滿人總督給射死最終迫使王輔臣不反也得反。
顯而易見,西北清軍內部也存在反清“市場”。
說白了,就是幫替清廷平定明朝的驕兵悍將看破八旗紙老虎的真相而矣。
有人挑頭就會爆。
去陝北其實還有一個郭升並不曾意識到的優勢。
或者說,是這個時代除了王五誰也看不到的未來。
那就是內外蒙古。
憑藉聯姻成功拉攏科爾沁、察哈爾諸部加入大清這個大家族的愛新覺羅家,做夢都不會想到最想要他們命的就是蒙古人。
準確說,康熙上半生的敵人是吳三桂,下半生的敵人就是蒙古人。
很得清廷信任的察哈爾部就是在吳三桂起兵後立即脫離清廷,並在林丹汗孫子布林尼帶領下直撲北京。
由此引出了圖海、周培公。
這個圖海就是眼下正領軍協助穆裡瑪對付明軍的定西將軍。
而在外蒙高原上,康熙下半生最大的敵人正在崛起,此人就是噶爾丹以及其一手建立的準噶爾汗國。
從地理到政治,再到清軍內部反清思想存在,以及內外蒙古錯綜複雜的形勢,王五竟也覺得去陝北要比孤軍冒險東進要好的多。
去陝北的提議得到很多將領的支援,反對者也不乏其人。
從茅麓山突出沿江東下到南京是有兩千多里,可從茅麓山北上去陝北也有一千多里!
路程上,去陝北是比去南京少了一半。
問題是明軍不是一支全機動的快速野戰部隊,而是一支軍民雜合且是支純步兵的隊伍。
沿江東下能找到船的話,明軍可以走水路,這樣能夠節省大量體力,也容易安置家眷。
北進陝北的話就全靠兩條腿。
一萬戰士保著三萬手無寸鐵的婦孺長途跋涉上千裡,困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