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飽讀儒家典籍的學士齊齊點了點頭,等待端王教學。
趙佶伸手朝著外面一擒,以氣御之摘下一朵,拈花而笑,說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阿彌陀佛!”
掃地僧道了一聲佛號,似有所悟。他身後眾僧也齊齊陷入沉思,在悟著趙佶這句話。
雖然是儒家門人在做學問,但道佛兩家也大半都在此。
“敢問殿下,如何格心?”
程頤作為理學的奠基人物,心學的源頭,立刻便悟出了趙佶話中的更深層次的含義,興奮而恭敬的問道。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本王有心學四訣,可傳世人!”
趙佶臉皮厚得很,毫無廉恥,讀書人的事,是偷、是搶、是盜嗎?
“請先生教之!”飽讀詩書的多位大學士虔誠的拜服。
趙佶淺笑,說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程頤深吸一口氣,簡直說到了他的心坎裡,心中種種不解豁然開朗,朝著趙佶便施了大禮:“先生解我多年之惑,當為吾師!”
趙佶伸手將這位文壇大佬扶起,笑道:“學問在於交流,沒有師徒之別,待老先生完善了心學,本王還要向老先生請教學問。這就是本王建立大圖書館的目的,格天下萬物,方能窮盡天下至理,諸君共勉!”
“殿下大才,我遠遠不及也!”程頤愧不敢當。
黃裳更是面露慚愧之色,想他擔任館長以來,雖然勤勤勉勉,一日不敢鬆懈,但學問比不得程頤,武學更是不通,簡直都沒臉見人了。
他一再想推去館長之職,但趙佶豈能放他離開,不斷鼓勵,信任依舊。
無崖子、掃地僧聽到趙佶之言,也都是深有感觸,在端王之前,武學只是殺人技,但在他手上,武學真正的成了一門學問。
所以有百家武學的出現,不斷地被完善。
心學,就這樣誕生了!
至於進一步完善,那就看在場這些大學士如何去解讀,反正自己得了氣運就好。
而就此之後,“格物”二字成了大圖書館所有人的口頭禪。
武學,格一格才能進步。
穀物,格一格才能高產。
鋼鐵,格一格……
萬物皆可格!
而就在趙佶弄出心學的時候,蘇軾忙碌於鄉間田埂之間。
那幾大倉庫的小麥BT種子,終於在少室山、在開封府播種了下去。
望著平整的土地,蘇軾露出了滿足的笑容,然後從後腰抽出一本書,就在田埂上津津有味讀了起來。
“萬物皆可格!這小麥也可以格一格……”
大宋紹聖四年,有人枯燥,有人忙碌,有人練兵,有人習武,有人做學問,不知不覺間悄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