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思笑容不減,詢問道:“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嗎?AM的文章改的怎麼樣了?”
許秋解釋道:“AM的審稿人提出要補充半透明器件的顯色指數,但我不知道哪裡有資源可以進行這項測試。”
“顯色指數,色度儀^讓我想想。”魏興思推開218的門,返回辦公室的桌子前坐下,過了一會兒說道:“我聯絡一下唐雲坤吧,他是物理系的,可能會有門路……本來想找龔遠江的,但他那邊太遠了,就算能測,也得耽誤不少時間。”
說罷,魏興思直接撥通了唐雲坤的電話,兩人開啟魔都話聊天模式。
許秋有些聽不大懂他們的聊天內容,便找了個椅子坐下等待,順手抄起幾篇新出來的小文章瀏覽起來,又看到一篇ITIC相關的小文章發表在JMCA上。
當下ITIC系列非富勒烯受體的熱度,甚至已經壓過了統治有機光伏領域長達十數年的PCBM富勒烯受體。
說起唐雲坤,之前他幫組裡墊了經費購買了一臺TRPL儀器。
後來魏興思禮尚往來,帶著他一起在ACSEL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非富勒烯受體的綜述文章。
不過,再後來雙方之間的合作就比較少了。
主要是因為唐雲坤那邊幾乎是搞純理論研究的,很少做實驗,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純粹依靠模擬計算等手段來進行研究,相對更加偏向基礎科學,這和魏興思這邊偏向應用科學的研究方向偏差有些大,
另外,也是因為魏興思找到了其他理論研究方面的合作者,而且都是偏向應用的,更加契合,因而雙方也就漸行漸遠了。
像瑞典的馮盛東,他們有鐳射裝置,可以測試TAS、TRPL、THz等;
芬蘭的Ronlad,他們那邊也有CELIV、TOF等手段。
幾分鐘後,魏興思結束通話了電話,朝著許秋說道:
“搞定了,唐雲坤說他幫忙聯絡好了物理系的一位老師,對方的實驗室在邯丹校區恆隆物理樓三樓的307房間,明天上午你直接帶著樣品過去,報唐雲坤的名字就可以測試,據說測起來並不難,直接帶著做好的器件過去就行。”
“好的,”許秋點點頭,默唸了一邊地址:“恆隆物理樓三樓的307房間……”
“對了,這篇《焦耳》文章記得更新在我們課題組的網站上,另外院系那邊也聯絡一下,讓他們幫忙宣傳宣傳。”魏興思笑著說道:
“有了這篇《焦耳》,十二月我們組織的行業會議,我就更有底氣了,要是另外一篇《自然·能源》也能快點出來結果就好了。”
沒等許秋接話,魏興思繼續自顧自的說道:“等下我把這篇綜述發給其他人,順便給龔遠江打個電話。”
“那我先去忙啦。”許秋起身告退。
魏老師估計是要向他的朋友們去吹一波課題組發表的《焦耳》了,許秋就不去湊那個熱鬧了。
週五上午,許秋帶著之前留存的半透明電池器件,作為樣品,前往恆隆物理樓。
恆隆物理樓也是一棟老樓,建成有幾十年了,因而外牆有些破破爛爛的,不過裡面還是比較整潔的,也沒有有機實驗室溶劑的味道。
到達307房間,許秋報上唐雲坤的大名,一位研究生模樣的男生接待了他,然後幫他測試樣品。
許秋在旁邊圍觀,整個測試的過程看起來並不是很難,就是用鑷子把樣品放上去,儀器運轉,電腦操控一下,資料便到手了。
每個樣品重複測試三次,一共6個樣品,總共花費不到半小時的時間,最終拿到的是資料是一組一組的座標,還有一張標準色度圖。
評估顯色指數的大體原理,是將樣品的透射光譜與AM1.5光譜摺疊,以獲得在太陽光下的感知透射照明結果資料,再與CIE19312標準觀察者進行顏色匹配的函式耦合,從而獲得相應的橫縱座標點,最後再在標準色度圖中將每個樣品的座標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