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在教室的一個角落裡,操作著膝上型電腦,登入學校郵箱。
沒過多久,他便收到了魏興思轉發過來的兩封郵件,分別是《焦耳》和AM的審稿意見。
許秋首先開啟《焦耳》綜述的審稿意見,大致瀏覽了一番。
審稿人一共有三個,出具的意見全部都是正面的,編輯給的意見是小改。
其中,第一個審稿人的意見是“建議文章直接發表”。
同時,他還高唱讚歌,吹了一波許秋和魏興思對有機光伏領域的貢獻,表示:“ITIC系列的開發是有重大意義的……”
其實對方就是把許秋在《焦耳》文章中評判自己組裡工作的一段話改了改,然後放了上來。
從文字表述上來看,這個審稿人應該是國內的研究者。
許秋推測估計是受益於ITIC系列材料,蹭了幾篇文章吧,因此格外的感謝原作者,具體判斷不出來是誰。
第二個審稿人,明顯也是國內的研究者,模板式審稿,先總評一段,然後分條列出建議。
不過,這次只有一條建議,那就是好心的指出了“文章中引用文獻不全”,並附上三篇建議引用文獻的DOI號。
許秋查了一下這三篇文獻,有兩篇是發在新刊Solar RRL上的。
這個新刊是Wiley旗下專門收錄光伏相關文章的期刊,之前組裡投AM被拒的時候就被建議轉過這個刊,那時魏興思自然沒有轉。
同時,這個期刊估計是二區或三區的檔次,不清楚有沒有機會上一區,暫時不在組裡的文獻檢索庫中,
另外一篇是最新出的一篇CM文章,許秋之前寫綜述的時候,這篇CM還沒有發表,因此也就沒有將其放入綜述文章當中。
三篇文章的通訊作者都是京航大的鮑原友,那麼審稿人大機率也是鮑原友沒跑了。
許秋把這三篇文獻全部插入綜述文章中對應的位置,不過,正文內容卻沒有新增,也就是沒有補充對應的文字描述。
因為這篇綜述主要是在講魏興思組裡的工作,其他課題組的工作,除了徐正宏他們的IDTBR被單獨拎出來提了幾句,剩餘的工作都沒有提及的必要。
而且,一般研究者也不在意你有沒有在綜述中展開寫他們的工作,主要在意的是有沒有引用他們的文章。
沒辦法,誰讓現在科研圈裡普遍看重引用次數呢,國內、國外都不例外。
許秋具體的處理方式是這樣的:
原文:“……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做了類似的工作[710]。”
修改後:“……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做了類似的工作[713]。”
多了三篇參考文獻,不過是把引文編號從[710]變更為[713]。
當然,帶來的問題就是後續的文獻順序全部都亂了,需要重新再整理一遍。
如果換做是魏興思,遇到審稿人建議引用文獻時,他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引用不在自己文獻中的文獻,除非那篇文章真的是非引用不可。
也就是說,他只會引用那篇檔次相對較高的CM,另外兩篇Solar RRL就不引用。
魏興思認為:“審稿人有建議的權利,文章作者也有不採納建議的權利,只要能拿出合理的理由就行,編輯那邊都是有自己判斷的,不會單憑審稿人的意見來決定一篇文章。”
不過,許秋還是比較心善(從心?)的,索性也不挑挑撿撿,就全部引用了。
第三個審稿人大機率是個老外。
審稿意見寫的比較“隨意”,有很多口語化的表達。
開始也是稱讚了許秋和魏興思ITIC系列的工作,將這個系列的工作稱為是“BIG break through(大突破)”。
這也是一些歪果仁喜歡的表達,在表示強調的時候,就把整個單詞都變為大寫字母。
國內如果表示強調,書面上表達的形式是在字的下面畫兩個點,不過出現的情況比較少,可能只有在語文課本上會有,通常都是用“”,甚至【】。
之後,這個審稿人還提了一些很具體的意見,有些碎碎唸的樣子,想到哪裡說哪裡,不是那種分條羅列的,諸如此類:
“作者你們為什麼不聊一聊是怎麼想到要做ICIN這個結構的呢?”
“你們認為ICIN單元相較於同類的饒丹寧結構有什麼異同?是什麼產生了兩者之間的效能差異?”
“你們認為有機光伏領域近三年的效率極限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