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週四、週五兩天,魏興思一連投出了五篇頂刊級別的文章。
其中,有四篇AM文章,包括吳菲菲的二維鈣鈦礦綜述,許秋的IDIC體系,陳婉清的IEICO4F體系,鄔勝男的六合一體系,還有一篇EES文章,韓嘉瑩的J2體系。
五篇頂刊級別的文章,顯然是不可能全部都中的,畢竟同行會相愛相殺嘛,許秋估計能中兩三篇就不錯了。
當然,全部都不中也不太可能。
原因也很簡單,就比如許秋投出一個工作,這個工作既有“12%高效率”的亮點,又有“新材料、新觀點”的亮點,結果投AM被拒,之後幾經輾轉,到了ACSAMI、AELM這樣的期刊上去了。
如果一篇文章是這樣的也就算了,假如連續五篇都是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類似於法學上“判例”的概念,也就是說形成了一個參照,那麼同行投出來的其他類似工作,假如連許秋的工作都不如,怎麼好意思投比ACSAMI、AELM檔次更高的文章呢,可能就直接奔著三區去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同行評審也是有限制的,不能隨心所欲的去針對,給差評,這樣會導致整個領域的崩壞。
更何況,會故意使絆子的科研工作者也不是全部,還是有不少人專注於學術本身的。
週五下午,魏興思出現在216的門口,一見面就開心的說道:“許秋,剛收到AM主編的郵件,你之前ITIC體系投AM的那篇文章,再次被選為了封面文章,同時還會在下一期直接被刊登,這篇文章發表的速度可真快啊,電子版我記得才剛上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吧……”
對於AM這種熱門期刊來說,正常的文章在電子版被收錄後,通常需要等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時候排隊,才能正式發表,而許秋現在的這篇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正式發表,可謂是光速了,大機率是主編看到這篇工作,覺得非常有潛力,就親自出手,提前了輪次。
類似於站有主編和普通責編,期刊公司也是有主編以及普通編輯,主編的許可權非常大,而且通常都是在這個行業浸淫十年以上的老將,對學術論文的把控也很準確。
話句話說,主編不搞研究,無法做出亮眼的科研工作,但判斷一個工作好壞的能力基本上是MAX的。
“那封面的事情?”許秋問道。
“嗯……”魏興思轉頭說道:“田晴,這次還交給你?”
“可以啊。”田晴點頭應下。
“那行,下週一前弄好。”魏興思說完,又朝許秋遞過來一打文獻:“這是最近有機光伏的文獻,最近跟風ITIC的不少。”
魏老師離開後,田晴問道:“許秋,關於文章封面有什麼指示嘛?”
許秋考慮了一會兒,說道:“構圖的話,可以參照我們之前那篇封面文章的樣式,或者到期刊網站上參考其他人的封面。我只提一點要求,表現出ITIC是一個平面型的非富勒烯受體,有別於傳統的PCBM材料即可。”
田晴點點頭表示:“沒問題,有過第一次的經驗,現在第二次做封面會輕鬆不少。”
搞定了封面的事情後,許秋簡單翻看了一下近期的文獻,有十幾篇,還不少。
這些都是剔除了魏興思課題組本身發過的文章,全部都是其他課題組的文章。
徐正宏他們IDTBR體系的暫時沒有什麼大的聲音,只發了一篇JMCA,主體結構還是IDTBR,沒有太多創新之處,不知道他們是在憋大招,還是啞火了。
而ITIC相關工作的文章數量明顯變多了,一共有五篇。
大多數都是跟風用ITIC受體,然後找一個許秋他們沒有用過的給體材料進行匹配,包括PPBDTBT等,分別得到7%9%的效率,沒有太大的新意,比如涉及結構改性,或者提出什麼新的觀點,都沒有。
因此,文章質量相對AM來說也就一般般,最好的一篇發到了一區AFM上,另外還有三篇上了JMCA、ACSAMI和CM。
這些體系許秋之前也可以做,但是沒有做,目的就是留給其他人喝湯的,破不了10%的體系,他現在已經看不上了。
在這四篇文章裡,有三篇許秋之前就看到過一次,都是他審過的稿子,當然,具體的審稿任務被他以“鍛鍊審稿技能”的名義,分配給了學妹和莫文琳和鄔勝男,他負責二次稽核。
第五篇ITIC相關的文章被髮在了AM上,也是這批文獻中唯一頂刊級別的文章,是龔遠江課題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