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用的體系和她不同,所以也只能作為參考,需要重新摸索條件。
不過,吳菲菲用心中數數的方法計時,稍微有些粗糙。
他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好方法。
他可以一邊在現實實驗,一邊連線模擬實驗室,用裡面的秒錶進行計時。
…………
許秋開始嘗試,先從1#溶液開始。
第一次實驗,他將秒錶設為5秒倒計時,然後同時在現實中按下勻膠機的開啟按鈕,在模擬實驗室中秒錶按鈕。
待秒錶示數歸零,他迅速將移液槍中的甲苯溶劑擠出到基片表面。
因為有了之前噴塗的經驗,所以他對這步操作的精細度把控的非常好。
噴塗甲苯過後,可以明顯看到薄膜表面發生了一些的變化,但是由於基片還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無法判斷其具體的形貌。
30秒過後,基片停止旋轉,許秋用鑷子夾起。
可惜,得到的薄膜仍然呈現白色霧狀,不過比不加反溶劑的效果要稍好一些。
看來反溶劑的新增確實有作用,但是仍需要改進條件。
許秋將間隔時間改為6秒,再次嘗試。
這回得到的薄膜上的白霧加深,看來間隔時間應該縮短,而非延長。
繼續將間隔時間調到4秒。
這次,終於得到了表面光滑且基本均勻的薄膜。
由於所用鈣鈦礦材料的旋塗方法不是噴塗法,每次都要消耗約80微升的溶液,如果再多試幾次,溶液都要用完了。
因此,許秋沒有繼續對間隔時間進行進一步的精細調控。
雖然相對於有機聚合物材料來說,鈣鈦礦材料倒是不貴,畢竟是結構相對簡單的小分子,容易合成。
但是純度99.99%的碘化鉛,每克也要百元左右,還是不能輕易浪費。
接下來,他又分別摸索出2#、3#、4#溶液,滴加反溶劑的最佳間隔時間,均分佈在36秒之間。
摸索好條件後,許秋準備做一批器件。
這時候面臨的問題是器件結構的選擇。
一種是正結構,那麼就是用鈣鈦礦材料,取代PEDOT:PSS,另一種是倒結構,那麼就是取代氧化鋅。
兩種結構無法一起蒸鍍,所以一次只能做一種結構。
他現在也無法判斷用哪種結構更好一點,就先從正結構開始嘗試。
…………
清洗基片。
旋塗傳輸層。
PEDOT:PSS基片作為對照組,旋塗三片;
1#到4#溶液,每組也旋塗三片,濃度都是10%質量分數的DMF溶液,轉速分別為2000、3000、4000r.p.m.,他直接將吳菲菲旋塗有效層的條件拿來用了,作為實驗組A;
不旋塗傳輸層,做一片,作為實驗組B。
之後,許秋按最優條件旋塗了PTB7TH:PC[70]BM有效層,並蒸鍍了鈣和鋁電極。
開始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