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豐盛的晚餐過後,秦鍵沒有第一時間著急走。
他主動留下來表演小年夜節目。
節目的內容是——貝五。
臨近回家的最後一件事,他想聽聽兩個老師怎麼來評價他最近以來練習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
兩人聽過之後給出了一組爭鋒相對的說法。
沈清辭:“結構嚴密。”
廖林君:“樂章孤立。”
秦鍵:“這。”
一人一句,看似矛盾,可都說到了他的心裡。
秦鍵向二人請教。
不同於聽秦鍵的肖邦和拉赫瑪尼諾夫或莫扎特。
首先這是二人第一次聽秦鍵所演奏得貝多芬協奏曲。
就秦鍵的問題,他們分別站在各自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詳細解答。
沈清辭所謂的結構嚴密是站在一個俯聽全域性的視角,他在聆聽的過程中自動的腦補了樂隊與秦鍵一起演奏的畫面。
氣勢恢宏,格調優雅,他聽到了秦鍵在二者相融過程中的收放自如。
對此他再清晰不過,秦鍵是用一種效仿莫扎特的手法在演奏。
這種效仿在段落銜接及分句處理中處處可見。
這在他看來是完全可行,這源於裡格爾曾經給過他的指導——“貝多芬晚期的作品創作形式在比列上更趨向於莫扎特。”
這句話廖林君贊同,但是廖林君認為秦鍵的演奏沒有將三個樂章進行貫穿。
“樂章之間劃分僵硬。”
她沒有絲毫避諱的指出秦鍵在處理樂章之間的連線材料時過於刻板。
可於沈清辭而言,正是這“刻板”讓他覺得秦鍵的演奏充滿了個人色彩。
而在他看來這首作品本身就充斥著貝多芬的人物形象在其中。
他贊同秦鍵愛你用‘效仿’莫扎特的手法來演奏貝五,但他並不提倡將莫扎特音樂的精神融入其中。
原本的問題解答也隨著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昇華到了極為深奧的學術爭論中。
秦鍵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什麼都會聽從老師講解的乖乖學生,很快他也加入了討論。
只是問題沒有越辯越明。
在沈清辭堅持認為這首作品應該用一種效仿莫扎特的手法演奏時,廖林君直接丟擲了胡梅爾的晚年觀點。
「胡梅爾:鋼琴演奏大師,聲譽曾超過同時代的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