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一名長髮知性的女孩起身。
“秦鍵你好,內個您之前演奏過莫扎特和拉赫瑪尼諾夫,然後現在演奏的是肖邦,我想知道的是您將來計劃演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嗎,還有您未來的音樂走向是什麼樣的。”
“謝謝。”
女孩問完便坐下,鏡頭轉回到舞臺。
秦鍵對著臺下點了點頭,接著答道:“可能剛剛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需要認識到一點——”
“去演奏一個作曲家,或者去了解一個作曲家,它是沒有一個時間和一個規律的。”
“每一位音樂家或鋼琴家,他有自己的一個藝術發展狀態。”
“那我也沒有完全去鎖定,沒有去定型某一個時間段之內我一定去演奏什麼,這個會隨著個人狀態而變化。”
“誒?”楊蘭插話,“你會是要適應大家對你的某種定型嗎,好比就是說覺得你就是應該演奏那種浪漫唯美的那種,感覺或...”
“不不,”秦鍵擺手,“這個問題我有考慮過,就比如我錄完莫扎特的唱片,身邊的一些朋友就把莫扎特的標籤打在了我的身上,然後拿完肖邦大獎,歐洲媒體又把肖邦的標籤打在了我的身上。”
“這種標籤太過與片面。”
“我剛才就說,這個是由個人的狀態而決定的,一直以來我演奏的每一首曲目都是我喜歡的,並不是為了去迎合一些外在的一些標籤。”
“比如有人建議,秦鍵你的技術那麼好,應該去演奏李斯特,李斯特多炫技。”
“但是目前我並沒有感到有一種渴望的情緒促使我坐到鋼琴前,翻開李斯特。”
“如果帶著想要在舞臺上炫技的想法去練習,這本身的出發點就是一種取悅觀眾的心理。”
“我不確定抱著這樣一種心理而練習的李斯特是否能打動別人,但一定無法打動我自己。”
“所以我不會現在去選擇李斯特。”
“同樣的,我一直都想把三十二首貝多芬奏鳴曲彈下來,那麼即便我最近的行程很趕,但每天我都會抽出一部分時間去練習貝多芬。”
“關於未來的音樂走向也是如此,我會根據未來時下的狀態去考慮座標方向。”
楊蘭:“我明白了,就是說其實對於一個鋼琴家的評價,並不是你演奏的越多元越好,一定是你能演奏出一種獨特的理解,而且必須要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觀眾。”
秦鍵:“沒錯沒錯,就是這樣(笑)。”
掌聲。
楊蘭:“其實我接下來特別想和你聊聊一個這樣的話題,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短片片段,這是一段你父親的採訪,不要介意哦。”
“啊?”
秦鍵一懵,接著舞臺的大螢幕上閃現出了一個畫面。
畫面上秦剛正面對著一個記者長著嘴
“哈哈哈——”秦鍵捂臉失笑,不過這個靜止的鏡頭他好像還真沒在網上看到過。
現場立馬安靜了下來。
楊蘭點開了播放。
畫面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