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的面板。
十指的跳躍軌跡
連奏123
斷奏45
秦鍵的雙手微微拉開距離。
一個呼吸間。
雙手下落。
一組奇妙的的和絃嗡鳴瞬時從施坦威的響板中衝了出來。
嗡鳴聲所到之處,一片寂靜。
秦鍵身體起伏間,屬於他的華韻賽的最後一次表演開始了。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第一樂章。
對於觀眾而言,聆聽古典鋼琴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其中更為別緻的地方是,同一架鋼琴由不同的演奏者來駕馭,就會出現不同的音樂。
而同一個演奏者,在不同的鋼琴上演奏同樣能造成這樣的效果。
今天來看閉幕式的觀眾不乏有一部分已經觀看過華韻賽鋼琴組的第三輪比賽。
所以對於鋼琴前少年十指下的的悲愴三是具有某種聽覺記憶的。
對於一些評委來和專業人士更是如此。
可此刻充斥在整個音樂廳裡的鋼琴聲卻隱隱的帶一種別的東西。
明明同一個人的演奏,卻帶來了不同的感覺。
原本旋律中的莊重與深沉痕跡,被流暢和連貫所取代。
“什麼情況?”
臺下,封子言的小眼睛再次登遠了。
另一邊的段冉,在一個小角落裡,正拿著手機錄著舞臺上正發生的一切。
從舞臺上響起的第一個音開始,她心中泛起了一種怪異的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
當貝多芬的古典主義音樂中出現了一種屬於浪漫主義時期的挑逗感,將會給人帶來一種怎樣的體驗?
秦鍵此刻正在用他實際上笨拙不堪的演奏手法表現著。
有奏鳴曲集在,車爾尼的嚴肅示範可以把控整個音樂的邏輯結構,專注引導從旋律一開始就指引著音樂情緒的發展方向。
而就在這近乎於半託管的狀態下。
秦鍵所剩的大半注意力都放在了肖邦的手位公式上。
這是他在演奏前開啟奏鳴曲集時突然湧現出的想法。
當肖邦手位和車爾尼的示範碰撞到一起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在休息間最後的練習中,秦鍵在沒有任何狀態加持的情況下,摸索到了一些關於手位公式的最基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