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糧油批發市場地處北三環內,可以說是地理位置極佳的地方,兩年前就一直有傳言要搬遷,但一直拖到現在,也沒有要動遷的意思——其實原因很簡單,龍泉糧油批發市場是龍泉街道辦的產業,街道辦不樂意將這個能下金蛋的聚寶盆,從自己的盤子中拱手送出——每年僅是租金都有幾百萬啊!
還有各租戶每年的稅收、管理費……
把這個市場搬走了,賣地只是一錘子買賣,而且還是被區政府拿走的錢,街道辦和居住龍泉的民眾們也不樂意。
龍泉糧油批發市場面積不大,攏共佔地也就三十多畝地的樣子,這其中,還有龐大的倉儲區和住宿區。
所謂住宿區,其實就是早些年市場剛剛成立時,建起的那種簡易二層磚房樓,樓梯和樓道還都是外接的,一間間小小的房屋,都是在市場內做生意的人租住。
除此之外,市場裡還有些公共區域,以及零售雜糧、油、調味品的攤位。
雖然市場不大,經營和住宿的條件相對都很差的樣子,可但凡在這裡做生意的,哪怕是租賃一個小小的攤位,零售雜糧、油,每個月的淨收入,也能過萬,甚至幾萬元。
更不要說,那些搞糧油批發的大戶了,其收入更高。
這在許多哪怕是就近居住的京城民眾,以及諸多白領、公務人員心裡,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因為平時看著這些做糧油批發生意的,一個個灰頭土臉,每天開著小型貨車送貨、進貨,甚至很多時候為了省錢自己裝卸,哪一個都像是裝卸工似的……
白領和公務人員,京城本地的居民,多半都瞧不起這些小生意人。
可實際上,這些小生意人的收入,往往都是他們的幾倍,幾十倍,甚至百倍!
在這個小小的市場裡,隨處可見那種穿著髒兮兮的粗布衣衫,汗流浹背裝卸完糧食的師傅,前一刻還拿著毛巾擦汗,捧著大碗喝涼水,下一刻就會掀開衣襟,從腰間的手機包裡掏出價值數千元甚至萬元以上的手機打電話!
幾分鐘前剛駕駛著一輛髒兮兮的小型箱貨回來,灰頭土臉穿著沾滿面粉的勞動布服裝;幾分鐘後,他們可能就會洗得乾乾淨淨,西裝革履從屋裡出來,彎腰鑽進一輛寶馬車的駕駛位。
雖然地處京城已經近中心的地區,但糧油、農貿市場這種地方,在某些方面和全國各地差別不大。
比如,經常會出現同行之間的紛爭,買賣雙方的爭吵……
吵罵、鬥毆可以說是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了。
與此同時,市場中也會出現一個又一個實力較強的人物甚或是家族,反正是買賣做得越大,實力就越強。
國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習慣,造就出了全國各地這種普遍的現象。
鄉下某個膽識魄力較強的人物,獨身到外面闖蕩,做某個小生意賺了錢,生意規模開始擴大,人手不夠,然後把自家的兄弟、姐妹、親戚叫來幫忙,給錢,然後他們看到這種生意能賺錢,學會了我也開始單幹,一來二去,諸多相對簡單的生意,往往不需要幾年,在一個市場裡就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勢力。
龍泉農貿市場如今最大的一股勢力,便是來自於江龍省的一個親戚本家相互拉扯的家族。
他們的生意做得最大,兩處批發大米、大豆的倉庫、門市,也有在市場擺攤的親戚,從東北江龍省老家拉貨過來的車,都是自家的車,一共養了四輛大型貨運車,在京城這邊還有三輛送貨的小型貨車,司機、裝卸人員等等,全都是本家或者親戚,總計得有四十餘號人。
有錢,人多,還都是自家人……
而且多是好勇鬥狠的性子,在龍泉糧油批發市場,絕對堪稱一霸。
這個家族最大的老闆姓穆,名叫穆增民。
穆增民有一個表妹夫,叫遲寶忠,在龍泉糧油市場有自己的一個小攤位,賣雜糧的。
遲寶忠此人,頭腦靈活,鬼點子多,而且老家那邊的家族有著相當大的勢力,便是穆增民當年能在京城把批發糧食的生意做起來,都是靠著遲寶忠牽線幫助,賒賬從遲寶忠堂哥遲寶田的大米加工廠,拉到京城第一車大米,再到後來一車壓一車地給錢,穆增民才能將生意越做越大。可以說,當年沒有遲寶忠幫忙,沒有遲寶田信任他,賒賬給他送到京城大米,就沒有穆增民的今天。
所以遲寶田和穆增民偶爾見面談到遲寶忠的時候,都會感慨著這傢伙腦子好使卻不務正業,好吃喝玩樂,好賭……
若非如此,遲寶忠也不至於混到如今,四十多歲的人了,還只是一個小零售攤位。
就這,還是穆增民經常幫襯著他,送他一些小生意。
否則遲寶忠這個小攤位都養不住。
可正如前文所說的那般,只要在龍泉糧油批發市場裡有一個小攤位,零售雜糧、油,每個月的收入少說也能超過普通白領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