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真是摁下葫蘆又起了瓢。
皇帝剛剛繼位不久,好不容易才平靜了沒有多長時間,國庫裡的銀子剛剛有些充盈,緊跟的兩場戰事就來了。
對於大明來講,當前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
數年以來,天災不斷,就是平常的年份兒,天下所受的稅銀也剛剛能夠抵平。
碰上一些大災的時候,立刻就會拉下虧空。
僅僅靠著土裡刨食,所得的那點銀子,根本就不夠支應大明的平常開銷。
說起來這不能怪大明的子民,不夠勤勞,真要仔細論起來,也真是百姓太過能忍耐。
自古以來,哪個王朝的百姓,莫不是被逼的人相食,連番災荒,才會揭竿而起,勇於反抗。
人們嘴裡但凡有口吃的,絕對不會走上那條不歸路。
而大明的子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只怕就是這樣,日子也是過得緊巴巴的。
到了年終歲尾,能有一些餘糧就已經開心的不得了。
每個月的辛勤勞作,除了交完租稅以後,其實剩下就沒有多少,即使是江浙一帶的魚米之鄉,還得靠一些打漁,採集,頂上一部分賦稅,才能夠稍稍有些盈餘。
這還只是豐年的年景,一旦逢上戰事,賦稅就會加重,就連這一點盈餘也沒了,能顧住嘴,不餓肚子就已經是很偷笑了。
再碰上一些災年,皇帝有時候不會因為災年而減少賦稅,那百姓的日子就太苦了,真的只有餓肚子了。
自皇帝親政以來接過這個爛攤子,眼下的大明發展到這一代的時候,其實是已經積重難返。
皇室的宗蕃,親王,人數一代一代的增多,每年供養這些人,只要從國庫中當中,拿出近一半的收入,供養他們。
一省的糧食,都不夠這些人吃,偏偏這些人還不事生產,天下的土地,他們撿最好的拿。
將近有一半的耕地,被這些人佔據,既不納稅,還要靠國家供養。
小民百姓,也不過是耕種大明一半的土地,卻要承擔一切的稅務,還得供養這些閒人。
這就是大明的先天不足,也是導致大明,每年的國庫收入,根本就不夠平常的支出。
再加上大明官員,越發的貪腐,一旦碰上災年和戰事,立刻捉襟見肘。
如此大明,就算是每年給上一座金山,也難以應付所有支出。
當今的皇帝,剛剛繼位,就面對如此局面,馬上就明白自己的父親,就算是日日夜夜,勤勤懇懇,親力親為,天下的局面還是如此的糟爛。
而如今面對的是兩場戰事的迫近,真要是舉兵遠征,國庫剛剛有點起色的那點銀子,只怕是又要落下一些大的虧空。
這可真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就算是皇帝,這個善財童子,大羅神仙,面對如此局面,也是一籌莫展。
聽到沈易先的奏報以後,戶部緊跟著報上來的那點兒銀子,就讓皇帝心疼不已。
“沈大公子已經出海三次了,所繳得的稅銀,總計也有千萬兩之多了,這才過去多長時間,怎麼就只剩下這點銀子了,就這麼點銀子,怎麼可能應對兩場一南一北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