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幅原遼闊,從南到北,從沿海到白山黑水,從平原到高原,就連太陽的起落都不是一樣的時間。
而兩京一十三省的官員,又有幾千多人,所轄的百姓更是上億。
這麼大的地方,又這麼多的人,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又該有多少?
每天官員所奏的奏摺,幾乎就得用四個士兵,抬著一個大籮筐,極其費勁的抬進宮中。
如此,繁多的奏摺就讓皇帝看了,都頭疼不已,只能揀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來批覆。
而剩餘一些大部分的奏摺,都以司禮監代為批紅,而內閣每天所發出的廷寄又有幾百道,有時候重要的也讓皇帝批覆一下,剩餘的也只好讓司禮監批示。
有明開國以來也不是沒有一個皇帝親力親為,那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
說起他老人家的精力真是旺盛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每天一個人就要看一千多道奏摺,辦四百多件事情,在他那個時代,那個是沒有權利的,也是不存在司禮監的,更不存在什麼五大秉筆太監。
正是因為自成祖繼位以來,實在是咬著牙幹也是頂不上他爹一半的精力。
只好設立了內閣,有些摺子只能讓這些內閣代為批紅,因為他一個人實在是分身乏術。
之後的皇帝,也更是懶惰,只好設立了五大秉筆太監成立了司禮監,由這些太監代為批閱奏摺,而皇帝只批閱一些極其重要的摺子。
可如此一來也更有弊端,那就是如果這些司禮監和內閣串通一氣,完全就可以架空皇帝,使得皇帝言路閉塞,下面的奏摺根本傳達不上去。
有如此弊端也就讓當今皇帝的父親這一代,開始又開始效仿太祖,自己親力親為,五大秉筆太監的權利大幅度的縮小。
可是隨後的弊端也來了,那就是如果皇帝真的效仿太祖的話,幾乎真的能累死。
因為這些奏摺,皇帝一個人看,那麼從早到晚根本就沒有任何閒暇的時間,幾乎個人的時間全部被佔滿,當皇帝到了這一份上,完全成了一個辛苦活。
之前他的身體強健一些,這些還不成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的衰微,也不得不讓那個參與進來。
而自皇帝繼位以來,剛開始也是打著效仿太祖的名號,以給天下人一個明確的訊號,那就是打他這一代,開始要整頓吏治,力圖恢復從前大明到國力。
既然一切都要效仿太祖,那麼太祖的做事風格,皇帝也必須效仿,但是當今的皇帝,除了早上不到卯時就開始起床,早朝早朝完畢,有時候還有補償,即使是到了晚上還得伺候老皇帝湯藥,哪裡有那麼多閒暇的時間,而這一切所有的事情,幾乎就讓思雨分擔了一大半。
而他只撿些最重要奏摺的批示,如此一來,也讓他博得了勤政的名號。
即使是這樣繼位以來如此勤勤懇懇,居然也有下面的官員寄來這麼一篇千古奇文。
矛頭直指思雨,不過於是一些枝末末節小事,首先就是針對年號,就不該用妃子的名號。
這件事情的確也沒有先例,完全是因為皇帝實在是太寵愛思雨,才用他的名字做了自己的年號,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依然這底下的官員,揪住不放,而且這文章裡批評皇帝以及思雨非常的不客氣。
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皇宮內的一些秘事居然在這篇文章裡也大為顯現。
其中矛頭就直指思雨是夏國皇族之後,本就不該入選宮中。
思雨的身份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就連思雨自己都是在母親臨死之際才告訴的,這個偏遠縣吏怎麼可能知道如此機密的事情。
思雨拿到這篇文章,就覺得這件事情有鬼,不過她覺得寫這篇文章的人,看得出來才華橫溢,條理清晰,他想這個人也只不過是被人利用罷了,如果因這件事情而倒黴,實在是太可惜了,想到了這裡,她勸皇帝說:“皇上,您不必動怒,這件事情既然。惹起這麼大的風波,如果對這個人只是一殺了之,那麼這篇文章反而會越發有名,這件事情更不會因此而平息下去,不如這樣,將這個人檻送過來,臣妾倒覺得這倒是個人才,只不過是被人利用,寫下這麼一篇奏疏,皇上只須當面警告他幾句,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而且也可以,得到一位俊才,向天下人顯示您的胸懷,如此,一件雙鵰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
皇帝一聽這話,覺得思雨說的非常有道理,他便點了點頭陰冷的說道,那就按你說的辦吧,這個傢伙來了京城,我也得好好問問他到底是誰指使。
“陛下不用了,這件事情肯定與宮中那些無聊的人,牽連在一起,只會越查越深,就算真的查出來對皇帝也沒什麼好處,不如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平白無故多一個仲裁也是很不錯的事情,您看呢?”
皇帝想了想,覺得思雨說的也非常的對,更何況天下事情有那麼多,還有許多比這更為緊要的事情。
這件事情引起的一個小風波,很快就被平息了下去,可以說雖然這篇文章非常有名,但是真正給皇宮帶來的影響非常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