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晚秋時節。
宮中上下,正在為禪讓之禮做準備。
太子也正在忙於他親政以來的第一項國策,想盡一切辦法為海禁開路。
沈大公子當然成為這一切,當仁不讓的領頭人。
而沈氏家族。也可以說為了重開船廠,建造大船,幾乎傾盡了所有。
一時間太子下令重新招募永樂年間那些造過大船的工匠以及水手們。
而那些工匠多以老去,聞聽朝天子招募,大都是他們的那些徒弟們過來應召,而他們不過是作為從旁指導。
至於那些水手,則只能僱一些常年漂泊在海上的海盜。
朝廷給的銀子非常的豐厚,足以能夠讓他們放棄在海上打劫的營生。
人,但凡有個正經營生做,能夠賴以生存下去,誰還去打劫?
一切都按著思雨在奏書中提到的步驟一步一步施行開來,果然就是順風順水。
幾個世家大族一起為重開船廠建造大船,投入股份,人人都知道開放海禁的好處。
但是一時間投入實在是太過巨大,這一次由朝廷牽頭,有多年經營海上生意的沈大公子作為代理,這才能夠讓大家信服。
長久以來就是缺這麼一個牽頭人,沒有辦法讓所有世家大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而今有朝廷牽頭,幾乎讓所有世家大族的財力一塊是讓他們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如此一來可真是無往而不利。
這麼一來的話,朝廷根本就出不了多少銀子,卻是最大利益的獲得者。
如此一來誰不心動?
短短几天過去,開船廠的費用很快就徵集到位,各種的工匠都開始在船廠集結。
大船所需要的木材,都從深山砍伐,然後順著運河漂流到泉州。
一邊是召集工匠,一邊是運輸木材,兩邊的工作誰也不耽擱。
所有的工作都在儘量往前趕。
也幾乎所有的步驟都按照思雨在奏疏中提到的去分配,統籌兼顧,一步步有條不紊的施行開來。
可以說一方面加快了工程的進度,另一方面也節省了銀兩。
短短數天過去,船廠已經有了一個初具規模,從前的一些大工匠也開始逐漸到位。
可以說整個這麼一件複雜的事情,從財力到賬,工匠與水手的募集,再到木材的準備,都井井有條的佈置了下去。
其實這是沈大公司多年準備的結果,就欠一股東風。
而今這股東風隨著思雨的奏書提交上去,非常應景,而及時的刮過來了。
當然這一切進行的非常的順利。
但這在天下臣民,百姓看來,無不彰顯新君的才幹與施政能力,一時間讓太子的威望如日中天。
朝中已經隱隱傳出來太子的才能,可要蓋過他的父親,甚至比多年前的成祖也不惶多讓。
這當然是當今的皇帝與太子樂意看到的,也適於這禪讓之禮順利舉行。
讓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