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然是不願意得罪顧太子妃,是她們兩人所謀劃的事情,她也並不想參與。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顧太子妃不止一次的警告他,別想將自己置身於事外,只要在這深宮之中,必須就得選對陣型,非黑即白,絕不允許有騎牆派的出現。
這也讓果妃非常的苦惱,沒有辦法只好聽從太子妃,太子妃讓她幹什麼她就儘量配合。
三個人三條心,但在迫害思雨這件事情上卻是出奇的一致。
任誰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獨霸太子恩寵的人出現。
如今的太子其實已經是等同於君王,下月重陽禪讓之禮就會馬上進行。
宮中已經進行準備,禪禮之後就是太子登基繼位之禮,按著大明王朝的習俗,所有的朝臣都會上奏摺,紛紛奏請太子繼位當皇帝。
這本來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可是太子必須連續拒絕三次,直到第四次太子才可以登基即位。
這套虛禮非常的無聊,但從開國之初到現在,似乎每個皇帝繼位之初,都愛來這麼一手,樂此不彼。
大臣們也只好配合皇帝,演好這出大戲。
說了也真是可笑,權力鬥爭當中哪有什麼溫情可言?
非要來這麼一出虛情假意,糊弄世人,好在百姓面前擺出一個太子,是不得不登基成為皇帝的一個形象。
不過這在太子看來其實這個皇帝的位置並不好當,他的父皇勵精圖治二十餘年,大明依然還是個爛攤子。
首要的問題就是國庫空虛,不論他頒佈什麼詔令,想要幹成什麼事情都必須有以強大的財力作為後盾。
開源節流,這也是太子繼位以來首要面對的問題,而他提出的第一項,緊要辦的事情就是開放海禁。
這開放海禁的奏書,在群臣看來來得比較神秘。
這份奏書通體用瘦金體寫就,本來太子是打算交給沈大學是由他提出。
也不知道他是一時頭腦發熱,還就是忘了,就將這思雨寫就的奏書傳給各重臣去看。
朝中各重臣看過以後紛紛覺得大讚,這份奏疏的內容條理清晰,論據可靠,而且,把開放海禁的弊端以及所遇到的問題都一一陳述清楚,將其中的關節利益都一一表述完全。
更主要的是還展望了將來開放海禁以後,每年能夠大致帶給大明帝國具體多少銀兩。
雖然這只是一個一個最少的數字,但在太子與群臣看來,已經是激動人心了。
全程並沒有想到會是太子身邊的思語,寫就的這份奏疏,還以為這就是太子本人寫就的奏疏,因為他本人就十分喜好瘦金體。
如此一來,也讓太子的地位更加鞏固,讓重重非常欽佩這位即將繼任的皇帝。
短短數日之中,朝中已經。隱隱有一種傳言,那就是當今的皇帝遠遠要勝過他的父皇,有一代明君的風範。
這樣一個評價讓太子十分的興奮。
他當然知道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是思雨,而不是他,思雨只是他的賢內助。
自此思雨的地位遠遠要高於其他嬪妃之上,而且就憑這一點,永遠又無法讓人取代。
太子驚喜交加,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得來這麼一個寶貝,這就更讓他恩寵思雨。
每夜的疼愛也讓思雨有些受不了,可是太子對她就是欲罷不能。
而今眼見中秋將近,思雨所畫的觀音大士相也進入了尾聲,重金所採購的顏料,為了防止被別人知道,都是他和小鹿兩個人將這些顏料一一研磨成粉末。
而且這些顏料當中還加入了不少的藥料,這都是聽從華太醫的見解。
思雨大手筆的賞賜下人,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她從太后那裡的宮女口中得出,太后有風寒體虛之症。
她便在這顏料之中加入了專門針對風寒之症,有益於太后身體的當歸,黨參,以及一切用來發暖的那種礦石粉末。
當這幅畫作最終畫成之後,掛在屋中遠遠一股異香撲鼻,所有的顏料,因為是重金採購的礦石顏料,可以儲存千年之久不掉色。
而且人站在這幅畫作之前,自然就能感到一陣暖暖的熱意,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觀世音佛光普照在自己身上,感到全身通泰,十分的舒服。
思雨畫的非常的細緻,用心也十分的老道,幾乎每一個線條,觀音大士相的每一個手勢,在不同的方向上看去都可以來回變換。
甚至整副觀音大士相,在陽光的不同光線的作用下,竟然分為三種姿態。
可以說是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