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夽戟三十二年,是百年難遇大旱的第四個年頭,炎炎烈日懸掛於當空,河干井涸,草木枯焦,禾苗不生,莊稼無所收,貧苦百姓更是連樹皮都啃不上,多地出現人吃人的慘嚎。
而重災國度紛紛開祭壇祈雨,除了引來幾聲旱雷,不見半滴雨絲。
火邏教能上達天聽的通神力深植於諸國民心,教中的金玲仙子更是擁有預言先知的異能。
在萬眾呼聲中,諸國爭相邀請下,這位傳奇中的先知卻前往受災最輕的古蘭國王都,在古老肅重的王陵祭臺上,祭天求雨。
在各國貴賓和古蘭王室期盼的注目下,這位金玲仙子在一眾紅衣鬼面教眾的協助下,施法捲起了滿天烏雲,道道閃電在黑雲翻滾間露出猙獰之態,震耳欲聾的響雷聲在眾人耳中如似天賴之音。
只是就在眾人全心喜悅準備迎接一場甘霖洗禮之時,數十條閃電直竄而下,巨大轟隆聲中,一座座古老的陵墓被劈開。
轉瞬之間,黑雲散盡,耀目熾烈的陽光又開始瘋狂席捲乾裂的土地。
在眾人愕然一瞬,紛紛膛目結舌看著眼前一片狼藉時,那位金玲仙子卻指著古蘭王室陵墓的方向,說:古蘭國竊取天石藏於陵墓中,引來諸神之怒,降下天災以示懲戒。
還未說完,就被一道暗器擊落聖壇,吐血昏迷。
情勢陡變,原本的祈雨變成了討伐,諸國來使在大殿上紛紛要求討一個說法,王殿中還在唇槍舌劍,邊疆已是烽煙四起,尚存餘力的北伽羅聯合西南部落左右夾擊,攻城略地,以討伐之名替天行道。
那些已經被旱災蹂躪的苟延殘喘的小國也不甘示弱,為伽羅軍開啟方便大門之餘,不忘落井下石。
遊氏歷代為將,這一代大將遊泓更是出類拔萃,在戰場上戰無不勝,在國民心中素有戰神之名,縱然如此,一代名將也逃不過手握重兵,被先王猜忌的命運。只是迫於現狀,最終頒下王令,遊泓為主帥,領十萬大軍出征前往北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連年旱災,哪來的糧草補給十萬大軍?
火邏教在離開謁城前也不忘添一把火,聲稱此戰古蘭大軍將受神的懲罰,全軍覆沒。
坐在王座的先王不管不顧,將軍糧的奏摺的按下不發,一道一道出徵指令卻是如同一張張催命符頒佈下去。
北征大軍在這種四面楚歌的情勢下,終究還是整裝出徵。
歷經數月,從最開始的捷報頻傳,到後來節節敗退,朝中一些胸懷丘壑的大臣心中自然知道這種艱難情況下,遊泓已是盡力,一直保持沉默的年少瑞王一改中立姿態,站出來請求前往北疆增援。
與他一同站出來的還有曾家的公子曾霽清,下跪請求帶兵前往支援。
兩天後,先王准奏,瑞王領兵兩萬日夜兼程趕往北疆,身為遊泓妻子的長公主聯合一些宗室王公和大臣傾盡家財籌措了糧草交給瑞王,請他一起帶去北疆。
只是增援大軍在途中遭遇了數不清的暗殺和明劫,等趕到北疆時,身邊已損失數千將士,幸而糧草為損失多少,但終究是晚了,如預言所示,遊泓所率部全軍覆沒,只餘零星百人退守孑洛城,若非瑞王帶人趕到,只怕是真的一人不剩。
剩餘的殘部已是不成人形,形銷骨立,而遊泓因被毒箭所傷,未能及時醫治,更是形容憔悴神志恍惚。
瑞王當下傳信回王都,並以雷霆手段夜襲敵營,鞏固城防,守住了已危如卵石的孑洛城。
數日又一波援兵趕到,協助瑞王接管孑洛城,一同來的竟還有曾霽清所率的黑甲軍,直屬王命的黑甲軍親臨,同時頒下王詔,上面痛斥遊泓數條罪狀,唸完後將重傷不醒的遊泓抬入囚籠中,倖存的殘部將士也未能倖免,均被列入同黨一統押解入王都。
半月後,就傳來遊泓勾結敵軍,欲謀朝篡位,更在王宮犯上作亂行刺大王,已被伏誅的訊息。
元浮溪是夽戟三十一年回到孑洛城,因老父和大哥路遇山匪被殺,他告假回家奔喪,恰巧避開了一場浩劫。
等他得知遊氏被屠的訊息時,悲慟萬分,不敢置信,沒幾日,府上來了一個神秘人,帶來了長公主的親筆信和兩件信物,說幾日後,小郡主就會護送至他府上託付與他。
只是這一等,就是七年。
遊雪靜靜聽著,自從她兩年前來到這異世,就聽到數年前所謂的宮變之亂,北疆浩劫諸如此類模糊不清的歷史,她雖只抱著過客聽風的態度,可作為自己就是當事者的她來說,說不困擾是假的。
在兩年後,終於在這個老者口中完整得知當時發生的事件,壓在心中的疑雲散去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