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文博得到朗母答案後,才將心徹底得放下來。
他剛剛對朗母說得話,一大部分都是謊話,只不過是為了達成他的目的,這才不得已而為之。
什麼夫子瞧見他天子過人,資助他?全部都是假的。
他是進了鎮上的學院不錯,也確實是得到了夫子的一些指點,可是夫子並沒有沒手收他的束脩費,但是對外面說,就是他只是在學院裡打雜罷了。
不過事實上,他也確實有在學院打雜,畢竟也要賺錢。
還有的就是夫子也沒有給他一筆錢,讓他去進京赴考,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意思。
至於那錢,是他拿了自己親生母親留下來的首飾去當掉換來的,儘管不捨,但是他發誓,終有一天,他會將這個首飾拿回來的,絕對不會讓它流失在外。
不過也幸好,當時父親因為怕他思念自己的母親,這才將東西直接交給他,沒有讓朗母知道,否則這東西現在在不在還不一定,或許朗父也早就知道朗母的性子究竟是如何的了。
這個決定,朗文博也是思考了許久,可是無論怎麼想,他還是要做的。
並且這一次是皇上開恩,讓天下的讀書人都能前去京畿赴考,而且,就算是還沒有考過秀才的,只要在當地鎮上得到書院的推薦,就可以有一次機會,能夠直接京畿赴考……
為了得到哪個名額,朗文博可是花費了很多的心思才能得到書院的推薦。
怎麼會因為朗母的幾句話就前功盡棄。
他已經有很大的把握了,自己就算不能名列前茅,不能成為前三甲,至少也能夠得到功名,就算回到這裡當一個芝麻小官也是極好的,至少就比他們線如今的處境好多了。
所以經過多日的思考,朗文博才想出這個計策。
儘管知道自己的話漏洞百出,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與朗母兩個人一起說話,沒有第三個人,朗母絕對不會發現他話中的陷阱,就算萬一露餡,只怕他早就不在家裡,已經是在去京畿的路上了,到時候朗母也沒有辦法,也只能預設。
雖然這樣欺騙不好,可是這是下下策,若不是這樣做,他就算說得喉嚨都沒聲了,只怕也是沒有絲毫的用處,他太瞭解朗母的為人,只有事關她的利益,她才在意,才會心急……
所以,等到朗母知道了真相,他也早就離開了這裡。等都他回來,一定不會是空手回來,等看到她的成績,母親也無法說什麼……
而且為了不讓朗母心有懷疑,他真的是將首飾當了的錢,幾乎都交到了朗母的手上。她並不知道自己手上還有生母留給自己的首飾,所以這麼大的一筆錢,她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說法……
剩下的事情,就不是什麼大事了。
朗文博很快就收拾了行囊,隔天就離開了村子……
朗母並沒有多意外,逼近前去京畿路途遙遠,朗文博還要在路途肩負自己的生活開支,早些去,路上也才不會那麼手忙腳亂。
不過,說實話,朗母也是有私心的,一個家兩個嘴總比三個嘴花費的銀子要少,特別還是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每日的飯量可就不得了了。
所以,朗母不僅沒有留他再住個幾天,反而還百年難得一見的給他準備路上的吃食。當然,雖說是吃食,也就是一些粗糙的餅子。這種餅子容易儲存,儲存時間也長,出門在外也容易吃,不需要弄熱乎。
當然,口感就是很差了額,算不上好吃……
只是,朗母不奇怪,村裡得村民可就炸開了。
前天不是才因為這件事吵得很兇嘛,這朗母竟然還讓朗文博離開,這不應該啊!而且朗文博不是已經服軟了,不去了嗎?
但是此時他們才想起,朗文博好像沒有說不去京畿了……只是當時那個場景,他們下意識就那樣認為了。
而且,奇怪還奇怪在,這朗文博離開,朗母竟然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反之心情好像還挺不錯的,這又是怎麼回事?不應該啊……
有人瞧見了朗母,也顧不得避開她,隨即就上前攀談幾句u,然後才問道:“文博那孩子,腦子真實一根筋,你也別太氣了,總歸是看著他長大的,不會真的拋下你們這兩個親人離開的。只是不告而別著實是不應該,太讓人寒心了。”
“文博雖然性子不像我,不過還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孩子,怎麼會不告而別呢?他已經跟我說了,是我那天想岔了,他這個孩子,從小讀書的天賦就和別人不同,我怎麼可以因為別的事情就反對他呢?他也說了,他讀書考取功名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們,我怎麼忍心讓他失望。”
這下那人就驚呆了:“什麼?是你同意的?你就不怕沒有文博的每日拿回來的銀子餓肚子嘛?”
她是一時情急就將自己心裡話說出了口,朗文博將每月掙來的銀子都上交給朗母,這是村子裡的人都知道的,許多人都在暗地裡說著他腦子不會想。
自己將掙來的錢都交上去了,自己怎麼存錢娶媳婦?
這個時候的人們,十幾歲便娶妻,而且娶妻也要花費一筆不少的銀子。這些銀子大部分都是他們父母從小給他們存著的。可是朗家的情況特殊,朗父逝世,朗母又不是他們的親生母親,又怎麼可能會給他存錢娶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