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七,相持後的第十二天,雙方的工事也越修越堅固。
部隊閒著沒事幹,在汧水兩岸都築起了簡易的夯土牆,挖出來的土也自然而然形成了長塹陷坑。周邊山上小樹叢雜,適合砍伐削尖的都樵採來做成鹿角鋪設在陷坑裡,剩下不適合做陷阱地則拿去當柴燒。
這天傍晚,又一支從後方漢中來的運糧隊抵達了汧縣,隨軍來的還有中路軍總後勤官孫乾。
孫乾帶來了一些喜憂參半的訊息,所以劉備第一時間接見了他,置酒相待。
孫乾先說了壞訊息:“大王,我軍二月份在陳倉城內府庫繳獲的張濟部餘糧,到現在已經全部吃盡了。目前我軍所需糧餉全靠漢中由西漢水轉運。
雖然西漢水省去了秦嶺北段山道一百六十里的陸路,損耗比原先小了很多,但運到此地,依然需要漢中出糧兩石、抵達一石。七萬五千戰兵、加上戰俘苦役,一共九萬多人要官府養著,日費四千石,從漢中就需要每日運出八千石。
我軍從前年開始在漢中積穀,人均每個百姓為北伐額外供糧兩石。出征前漢中糧倉存糧六十萬石,西關驛還有從成都千里迢迢走嘉陵江水路運抵的三十多萬石。按照目前的消耗,再有一百二十天,也就是到七月過半,漢中準備的北伐軍糧就要危險了。”
孫乾說成都運抵西關驛的糧食就有三十多萬石,這還是去年租庸調法改革時、蜀地奸商們拋糧壓低糧價,官府超收沒地方放的。別看運到西關驛三十多萬,從成都起運時足有八十多萬石,有五十萬都是在路上損耗掉的、給沿途所有民夫苦力和船伕、造船工吃掉的。
蜀道的運輸損耗就是那麼恐怖,這還是李素國淵等人反覆治理交通、把損耗至少壓掉了一半以上才有的結果,要是歷史上諸葛亮北伐,後勤懲罰更加恐怖。
劉備看了賬目,也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稍微艱苦一點的第二階段了,畢竟陳倉就地繳獲的糧食已經徹底吃光了,長久拖下去對自己的國力也沒好處。
他便追問:“據孤所知,李傕這十幾天裡應該也不好過,他十七萬人留在這兒,伯雅算了一下,安定郡涇陽、臨涇、華亭三縣的額外存糧,應該也被李傕吃得差不多了,這些縣都不足五千戶,人民稀少,存糧也少。
而且伯雅估計今年的乾旱是大面積的,汧水都水位下降了,涇河肯定也下降,李傕應該支撐不了多久,就要跟我軍各自退卻。哀牢夷的象兵什麼時候能運到?只要到了,孤便提前與李傕決戰。”
孫乾:“應該已經到西關驛,大象行進緩慢,再有七八天可到陳倉,應該是跟著下一批運糧隊抵達的。自從上次大王催督他們加速集結,哀牢兵就開始從巴郡北上了。”
劉備點點頭,又招來李素、荀攸商量了一下,把日子算好了,終於派出信使又給李傕送去了一封信。
李傕也正被運糧的困難折磨,拿到信之後就跟郭汜、賈詡一起參詳。
李傕直截了當擺出問題:“劉備說今年大旱,半月來汧水水位下降,運糧不易。想必涇河也是水位下降,行船不易,雙方都有可能缺糧,不如各退一步,我軍往東退回涇河沿岸,他往南退回渭河沿岸,各自緩解缺糧,擇地再戰——
文和你以為如何?我還沒了解過,涇河水位真的下降了麼?把督糧官找來問問吧。”
賈詡還真沒注意到後方的天氣變化,也贊同這個建議,把後勤官員找來一問,結果還真是訴苦不迭——
那督糧官也是剛上任不久的,他的一個前任就是因為沿著涇河運糧延誤,被那天喝醉了酒都沒問細節的郭汜直接以延誤軍機罪名斬了,所以後續的人只敢死命加速,都不敢上報客觀困難。
為了運糧,後方都累死了好幾百個縴夫了。因為涇河水太淺,好幾個地方船得卸下一部分貨物,人力或者馱畜扛著過了險灘,然後再裝上船繼續走,而且太淺的地方船也沒法靠風力或者划槳前進,要額外縴夫拉縴繩。
“居然如此困苦?也怪咱疏於後勤了,一時不察。”李傕都有些懊悔,但他也知道沒辦法,因為西涼軍靠兩腳羊過日子都習慣了,從來搶劫維持軍需為主。
哪怕這幾天糧食稍微有點不夠,也是把安定幾個縣的百姓當中稍微有點餘糧的大戶殺了,搶了他們原本要吃到秋收的餘糧來當軍糧。
但現在的形勢,確實是撐不下去了,劉備的建議倒也可以接受,各退一步。
李傕想了想,問賈詡:“我們前軍營內的糧食,也就是已經運到華亭前線的,還夠全軍吃幾日?”
賈詡瞭解了一下賬目,然後告訴他,還可以吃十日左右。軍營中一般至少存夠部隊十天的口糧,確保糧食安全,這也是行軍打仗的常例。
李傕想了想:“那就派信使通知後軍,後續糧食運到經河邊的屯糧點就夠了,別再往前陸路運到華亭了,我們再駐紮八日,找找機會,然後每人隨身帶三天口糧,撤軍退回涇河沿岸。已經好不容易運來的糧食,還是吃完再走,也省得再運回去。
若是劉備有詭計,到時候敢追擊,我們就以騎軍遲滯,假裝敗退,把劉備吸引到涇河邊再圍殺——到時候,我軍背靠涇水,劉備卻遠離汧水一百多里,還是在涇河高原上,還不是任由我軍斷其糧道?劉備敢追就是死!文和,你覺得有問題麼?”
賈詡想了想去:“倒也沒什麼問題,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還是要慎重啊,尤其是我軍相持日久,之前剛剛會師時的銳氣,都被幾次試探性的進攻的失敗給銼沒了。
劉備若是有什麼額外的攻心之法,渙散我軍軍心,我怕從華亭撤回涇河的這上百里路,會有變數。若是沒有信心約束部眾,這事兒不能輕易為之。
我更擔心,劉備會不會拿長安的情況造謠、在戰時擾亂我們軍心,將軍要想後撤,必須提前想辦法讓全軍相信長安無事、滿朝公卿沒有人反對我們,李應李儒也徹底掌握著局勢。”
李傕來回踱了幾步:“這些我都會注意的。”
——
四千五百字以上了,把昨天佔的小便宜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