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精彩紛呈
鳳翔府之鳳儀臺,位於鳳翔府城內之東角,臺高三丈,依山而建,臺上四周圍著漢白玉欄杆,十分華美。臺前是開闊廣場,場上平鋪一塊塊平整的青條石,寬闊整潔。
鳳儀臺後為一座倚靠在絕壁之上的半圓形建築,但見此建築高達三層,每層房角飛簷巍巍,四處雕樑畫棟,華美耀眼,是名綵鳳居。在綵鳳居的房頂瓦脊中央,有一尊展翅欲飛、栩栩如生的金色鳳凰雕塑。
據傳此處絕壁之上,曾有東來之鳳凰在此棲息,故而前人築臺以紀念之。此臺為城中地勢最為空曠之處,鳳翔府每逢重大盛事,皆在此大張旗鼓慶賀,以示歌舞昇平。
此時,鳳儀臺四周早已被圍得水洩不通,鳳翔府衙役紛紛出動,維持秩序。
廣場四周時而騰起五顏六色的焰火,各色焰火在空中爭相輝映:有的如金蛇騰空,旋轉飛舞,靈動無比;有的如天女散花,在空中從四面散開,絢爛璀璨;有的如火樹銀花,光明耀眼,將夜空點亮;又有的如花開並蒂,同時綻放,交叉爭豔,美不勝收;更有甚者,焰火直衝雲霄,勢如閃電,聲如雷鳴。
場上觀者無不歡聲雷動,擊掌叫好,呼喊聲一浪高過一浪。
真是: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之詩對此大有描述。
焰火燃放過後,高高的鳳儀臺上,左右魚貫而入兩列衛士,他們一般身高,結實魁梧,腰跨清一色唐刀,整整齊齊列在鳳儀臺的兩邊。
鳳翔府府尹萬木春從這兩列衛士中間踏步而出,站於臺前,只見他年約五旬,頭戴一頂鑲白玉雙耳錦帽,身著一領一品百鳥大青袍,渾身自有一股威儀散發。
萬木春站到鳳儀臺的最前端,他舉起雙手揮動了三兩下,開口振聲說道:“鳳翔府的父老鄉親們,大家靜一靜,靜一靜,請聽我一言!”
眾人歡樂氣氛慢慢平歇,轉而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萬府尹接著抱拳朝天示意道:“得上天庇佑,蒙皇恩浩蕩,值此太平盛世、國泰民安之歲月,鳳翔府近來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本府也樂意與民同樂,共享榮華。雖然鳳翔府年年舉辦燈會,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此次上元盛會,除了各種花燈遊行與焰火表演外,本府特意廣發通告,誠邀各路能歌善舞、身懷絕技者,來鳳翔府登臺獻藝,藝壓當場、拔得頭籌,亦或出類拔萃者,由本府一力作保,於當今聖上千秋節誕辰之日,前往皇宮御前獻上歌舞,以賀我皇壽辰,此乃萬分榮幸之事。而今諸位肯賞予薄面,齊聚此鳳儀臺觀此盛事,本官在此一一致謝。現在戌時已到,歌舞表演就請開始各施其能!”
頓時,場上人聲鼎沸,大家齊聲歡呼叫好,呼喊聲夾雜著陣陣響亮的口哨聲,歡樂的聲音頓時洞金裂石,震耳欲聾。
鳳翔府大小官員簇擁著萬木春退於綵鳳居上,他們在樓上依次就坐,靜待表演開場。
早有一名儀仗官來到臺前,他唱了個諾,大聲宣道:“上元觀花燈,鳳儀選舞魁。第一場,由清水郡‘雜藝團’獻藝,清水郡雜藝團走南闖北,技藝高超,尤其擅長演繹各種神話故事,今天,他們表演的是曲目是《八仙祝壽》,現在演出正式開始!”
臺下觀者立時屏聲凝氣,目光齊刷刷投向鳳儀臺中央。
在眾人期許中,只見臺上來了兩名約莫七八歲的小孩,他們是一男一女,分作金童玉女裝扮,模樣皆俏皮可愛,他們從臺後甫一出場便不是走著出來的,而是不停地翻轉騰挪。
兩人一直翻騰,從臺後翻至舞臺的中央,停留在臺中,原地連續並排翻騰了十來下跟頭後,又變幻翻轉方式:前翻,後翻,空翻,側翻,交叉翻轉,亦或你從我的身上翻過,我從你的胯下穿過。這對兒金童玉女的輕身功夫動作嫻熟,配合默契,身手利落,看得人眼花繚亂。
片刻,兩童悠忽分開,他們連著幾個跟頭,兩人翻轉至高臺兩邊穩穩站立,只見他們臉不紅氣不喘,面含微笑,臺子左邊的“金童”揚起左手,臺子右邊的“玉女”揚起右手,兩人異口同聲地高呼道:“太平盛世稱大唐,瑤池王母邀我皇。金童玉女來登場,八仙過海渡重洋。有請八仙上場,獻上王母蟠桃,傳上王母口諭!”
二童子奶聲奶氣,聲音嬌中帶甜,十分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