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代,我中華國力強盛,達到世界頂峰,因此,唐人便有了與生俱來的無比自信,唐朝便形成 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開放時代,相容幷包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又反過來使得唐朝成為全盛之國,這樣的時代,也給三教合一創造了必然條件。
哪三教?佛教、道教、儒教三大中華聖教。
佛教,本傳自西域,北魏時,達摩祖師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著名的玄奘和尚就曾前往印度,學習和求取佛經。佛教的文化核心是萬事萬物對立統一,陰陽轉化,萬法皆空。
道教,自天師張道陵創教以來,奉老子李耳為尊,其教義精髓是陰陽平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儒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以孔子的理論為根基,奉行的經典是中庸之道,講究不偏不倚,追求仁、義、禮、智、信。
這佛道儒三教,組成了中國古文明的基本傳統文化,對統治階層以及老百姓都影響深遠。
千載寺,三教文化之表表者。前文也曾提及,早年寺中主持李道子,號十力和尚,他少年時代即非常聰明,有過目不忘之能,文學、武藝、醫術、占卜等技藝造化極高,他集佛道儒三教於一體,並博覽全書,從易筋經、道德經、無極經以及周易中,悟出了一門至高無上的武學心法,這門武學心法,修之既可強身健體,益壽延年,更可舒經活骨,功夫大成。
李道子這樣的文武奇才,百年難得一遇,其百年修為,常人難以望其項背。在他的主持下,千載寺,由此更加興盛,連皇家對千載寺也另眼相看,常邀請李道子前往皇宮講經論道。
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千載寺,其實只是一個統稱。真正意義上的千載寺,是由總共佔地五六百畝的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三座寺廟共同組成的三教合一的寺廟群。
整個千載寺建築群屹立於群山環抱之中,寺如其名,歷時千年,經過歷朝歷代不斷的修葺完善和兼併,千載寺規模極其宏大,其間殿宇重重,鱗次櫛比,顯得更加古樸巍峨。
建築群的最西側是千載寺本寺,由績善亭、無極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等佛教殿宇組成。殿後側是練武堂,是歷代高僧、道人與俗家弟子演武的地方。
建築群的中間是三聖祠,由孔聖殿、伏羲殿、文王殿、女媧池等供奉儒教諸神的殿堂組成。
三聖祠前是有名的博鰲潭,相傳是伏羲觀魚而頓悟,爾後畫出八卦圖的地方。
據說在上古時分,此潭內有黑白兩種魚,互相追逐嬉戲,伏羲看見之後,久久沒有離去,三天三夜後恍然大悟而畫出奧妙無窮的八卦圖。祠後的小河上有座女媧橋,傳說中,伏羲與女媧時常橋上相會,互訴衷腸。
千載寺建築群的東側是代表道家的殿宇,由太極宮、八卦門、太極殿、老君殿組成,裡面供奉著道家諸位先賢。
所以,這廣義上的千載寺正是三教合一的武林聖地,這樣的儒道佛集於一體的寶地千古未有之,而能衍生於唐,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
千載寺本寺後殿有一塊巨大的廣場,四周開闊,並無遮擋,是千載寺練武堂。在初生的明媚陽光普照下,廣場上的青石地板也反照出一片熠熠生輝的光芒,這些堅硬的青石地板上,仍能看得到許多深陷的腳印,想是千載寺僧人常年練武不輟,以致留下踩踏的印痕,兩邊的木質兵器架上,井然有序地擺滿了棍棒、戒刀等兵器。
早課過後,寬闊的練武場上人頭攢動:左邊是眾武僧,他們一身灰布袍,千層底上扎著綁腿;右邊是一眾俗家弟子,他們一身白衣,腳下踩著黑色軟短靴。
場上總有三四百人,他們的隊形橫平豎直,間隔距離驚人的一致,全部排列得整整齊齊,眾人皆靜立不動,雙手胸前環抱,雙眼微閉,雙腿微曲,似松非松,體態自然,一個個摒除雜念,全身放鬆,練起了千載寺的無極樁功。
整個練武場上鴉雀無聲,三四百人,連呼吸聲也收斂平緩,只有清風拂過,帶動衣袂輕飄作響。
“鐺……鐺……鐺……”幾聲渾厚的鐘聲從山頂準時傳來,聲震於天。
辰時已到,鐘聲就是訊號,領頭武僧一示意,眾武僧與俗家弟子剛才還紋絲不動,此時突然姿勢一變,眾人揮拳踢腿,拳腳相交,先由慢至快,後輾轉騰挪,上百人同時使開了一套拳法。
頓時,廣場上拳風霍霍,喊聲震天,眾人踢打摔拿,上下翻飛,動作整齊劃一,只見一片灰影與白影,大家揮汗如雨的練了開來。
而領頭的武僧正是空見和尚。
千載寺的武功,以無極內功為基礎,衍生出無極樁、無極拳、無極刀,無極棍等武學,這些千載寺傳統武藝可剛可柔、內外兼修、聲名遠播。
今早天氣甚好,陽光一早便穿破晨霧,灑遍千載寺每個角落,裴旻經過多日調養,身體基本已經復原,他與月娥眉、公孫大娘、公孫管家四人閒來無事,便結伴在千載寺四處走走,他們一路走馬觀花,不期然來到千載寺的練武堂,也很輕易的見到千載寺武僧與俗家弟子習武的場景。
按理說,江湖中一般的武林門派,大都門規森嚴,挾技自珍,本門之中的武藝絕學傳子不傳女,派中弟子另投他處學藝也會被認為是背叛師門,這種行為一旦被江湖中人知曉,那便會臭名遠揚,搞不好還會惹得別人群起而攻之。
而且,江湖門派之間,尤其忌諱偷練別派武學,要想成為武藝高強之輩,除非生於武林世家,否則,不歷經千辛萬苦,輕易得不到武藝高明之人的傳授,也難以進入名門大派之門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