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片海底下面,一腳踩下去,全都是錳結核。
單憑這片海域的錳結核儲量,我們國家瘋狂使用一萬年,都還用不完!
從此之後,高品質的錳鋼,簡直就是最便宜的鋼鐵材料了,用來砌牆都行。
陸離看完這份資料,笑著點了點頭,“行,我來主持設計這座海底礦場吧!”
要設計海底礦場,要真正開啟海底採礦,還有很多具體事情要做。
首先就是海底測繪!
這片採礦點,足有六百萬平方公里,處於六千米深的海底,這是人類未曾踏足的領域。
第一步要解決的,就是對這片海底地形和礦產分佈,做一個詳細的測繪。
如果放在以前,這完全是不可能做到的。
即使有深海潛艇之類的東西,那也只能短暫的在深海停留,無法長時間搜尋測繪六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底。
第一步,就需要在潛艇上安裝力場護罩,讓潛艇可以承受六千多米深海的海水重壓。
但是……這又會帶來一個問題。
力場護罩是用強大的能量力場,形成的一層防護隔離層。這東西……對外和對內都是一樣的效果。
也就是說,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出不去!
用在武器裝備上的時候,都是配合雷達偵測一起使用,探測到外來攻擊的時候,才會啟動力場護盾,並不是一直開盾,也沒必要一直開盾。
潛艇深入六千多米的海底,時時刻刻都在承受海水重壓,就必須一直開起力場護罩了。
所以……還必須設計一個可以隨時關閉的力場護盾預留缺口,用於安裝探測雷達。
而且,這個沒有力場防護的探測雷達,還必須能夠承受住六千多米的海水重壓。
要做到這一點倒是不難。
可以在潛艇船首設計一個類似於劍魚的尖刺形探測雷達,用碳化鉭硬質合金製造,內部的電子部件用石墨烯,可以承受住海底壓力。
而且,這個劍魚雷達,只是在探測的時候才會關閉雷達部位的力場護罩,不開雷達的時候可以開啟力場護罩,並不會長時間工作。
陸離計算了一下海底壓力和碳化鉭硬質合金的耐壓強度,預留了十倍壓力的安全餘量,開始設計一套新型海底耐壓型探測雷達。
設計完畢之後,陸離緊緊的皺起了眉頭。
這個雷達的效果……有點差呀!
在海洋環境下,而且還是金屬含量超高的海底環境下,電磁波雷達和光波雷達的效果都很差。
電磁波雷達就不用說了,金屬含量超高的海底,磁場干擾大得嚇人。
光波雷達在海底的效果也很差,水是流動的,光會折射,效果同樣很差。
一般來說,潛艇使用的都是聲納探測。
聲納這玩意……精確度和探測能力同樣很差。雖然能聽到回聲,卻無法準確的判斷出目標到底是什麼東西。一條鯨魚和一條潛艇,經常都分辨不出來。
看來,我還要設計出一種全新的雷達探測工具了!
不用電磁波雷達,不用光波雷達,也不用聲波雷達(聲納),還能用什麼呢?
對了!量子雷達!
陸離突然哈哈大笑。沒人比我更懂量子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