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牢守著紹興府,才能激烈明軍將士奮力抵抗。
這是她唯一能做、力所能及的。
將自己留下,讓肯追隨她的忠臣們留下,集結紹興府的兵力,打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
在這個時候,朱媺娖渴望吳爭能回援,但她更希望,吳爭不要回援,而是能光復應天府。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她承受著與她年齡不相稱的壓力。
好在,有張國維、錢肅樂、張煌言等人的鼎力支援,否則朱媺娖恐怕連紹興府的局勢都無法控制,甚至連四衛都無法調動出去。
……。
出無錫往西北方向,大約二百多里地,是慧山。
慧山以北不遠,是高橋。
高橋是個小鎮,人口不多,依山而建。
官道由此產生了一個轉折,一邊是山坡,一邊是小河。
一場遭遇戰,就發生在這個轉折處。
吳爭不知死活地發動反擊,有他的必要性。
戰場之中,一旦撤退,就會有連鎖反應。
想再穩住陣腳,非常困難,當然,精銳除外。
很顯然,吳爭麾下能勉強稱為精銳的,就是從梁湖帶出來三千人。
其它的,不過是混雜而成的各部降軍和成份更為複雜的義軍。
缺少訓練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這支軍隊更適合打順風仗。
蘇州之戰這支軍隊能硬抗到最後,是奇蹟。
追究其成因,無非是兩條,一是破城讓士兵們士氣大振,之後慢慢地抵消,好在當時沒有一路產生潰退,吳爭很明白,只要有一路潰退,就會發生連鎖反應,全軍潰敗也就不遠了。
另外就是這支軍隊大部分是老油子,他們更知道當時不能撤,也根本撤不了,一撤韃子就會緊咬著不放,拼死或許還有一絲生機,可一退百分之百被追殺。
正是這兩個原因,所有士兵死頂著清軍猛攻而不退。
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他們可以退,天闊任鳥飛。
這就和圍三闕一的道理相同,有活路時就有了逃命的本能。
如果吳爭不發動反擊,數萬大軍就會成為一潰千里之勢。
潰退起來,根本剎不住腳跟。
那麼不但無錫、蘇州、松江這些剛剛吃到嘴裡的果實會盡數吐出,甚至可能禍延至嘉興府、杭州府。
這樣就產生了被韃子南北夾擊之勢,那個時候就算是天王老子幫忙,也救不了紹興府了。
所以,吳爭必須反擊,阻滯韃子追兵的勢頭,為明軍回援、整固防禦贏得時間。
這場高橋之戰,堪稱經典。
韃子總共有一萬二千人,其中有五千是騎兵,八旗騎兵。
而吳爭手下僅四千多騎兵。
這是絕對的劣勢,無論是人數上,還是單位兵戰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