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開始把地上曬著的玉米棒一個一個的朝屋裡扔,汗水再次打溼了我的衣服,忙得已經也顧不上那麼多了。
老天並沒有給我太多時間,才收進屋內不到三分之一的時候雨“譁”的一下就下來了,我的心也“譁”的一下碎了!
一場大雨讓我非常火大,一氣之下索性被淋著的玉米就讓它淋著吧,我也不打算挽救了,大不了後面再多曬兩天,即便以後在口感上會有輕微影響,但也在能接受的範圍之內!
......
玉米脫粒也有一定講究,一般都是從地裡收回來去掉外殼後曬兩天再脫粒會比較輕鬆,如果從地裡收回來就直接脫粒非常麻煩。
這又讓我想起小時候和老人坐在地上搓玉米的經驗,現在想想十分懷念,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在沒有機器的情況下脫粒就只能全部手動進行,以前是在板凳腿上綁一隻膠鞋,直接在膠鞋底上搓動,現在就只能用手慢慢扣下來了。
好在曬乾後的玉米脫粒還算輕鬆,幾乎可以做到兩分鐘一顆,所以在快速的行動下,七八百顆只用了不到三天就全部分離。
為了圖快也不是沒有付出代價,我的兩隻手掌現在都是火辣辣的!
脫粒之後就不能再直接在泥土上晾曬了,只能把防雨布鋪到地上分成兩批曬乾,也就是趁著最近天氣比較好,不到一週就全部收進了屋內,要是遇到梅雨天氣會麻煩得多。
豐收的喜悅伴隨著我的一舉一動,整個人由內而外都洋溢著滿足感,但是接踵而至的是幸福的煩惱,玉米太多不但曬乾不太方便,就連儲存的容器都不太夠了!
此時我才想到以前大人說過的一句話:“家裡東西多,這兒擺一個那兒擺一個影響美觀有什麼關係,只有你需要用到的時候有得用才是硬道理”這句話是至理名言。
一個大陶缸的容量只能裝兩百斤左右,剩下的兩百斤用三個陶罐裝了大部分,其它的幾十斤都直接磨成玉米粉供今後的一段時間日常食用。
最近的主食拋棄了魚肉選擇玉米,不得不說雖然魚肉比玉米味道更好,但即使是山珍海味頓頓都吃也早已經膩了,短時間內我反而覺得玉米味道更好。
最初我是想把其中的一部分玉米不脫粒曬乾之後掛到牆上,學習北方儲存玉米的做法。
後來一想到島上潮溼的氣候,還是放棄了這一做法,小心駛得萬年船!
......
花生也早在幾天前就成熟,如果同時下種的話可能花生還會晚差不多半個月左右才會成熟。
今年的花生剛過年不久就種到地裡,反而是玉米因為等著收穫後才能下種晚一個多月,因為玉米生長週期短的原因,卻先收穫了。
現在的處境比較尷尬,單單玉米的儲存就把幾個大點的容器全部佔用,花生收穫之後用什麼容器儲存它們是個比較大的問題,它的體積比玉米還更佔地方一些。
現在看來家裡大容量的陶器數量還是偏少,等有空還是應該再做兩口大陶缸出來以防不時之需。
以前做陶器的時候,根本沒想到存放糧食還需要這麼多的容器,真是失算了!
剛收完玉米空出來的曬場緊接著花生又搶佔了位置,看著不起眼的花生收穫的麻煩程度比玉米幾乎多一倍。
從地裡挖回來之後還需要一顆顆的從滕蔓上摘下來,再用水清洗掉外表的泥土才能進行晾曬。
看來目前的幾種作物裡只有紅薯最讓人省心,除了栽種前需要一行一行的壘土比較耗費體力外,栽到地裡幾乎就不用怎麼管,收回來的紅薯也只需要堆到牆角就行,可以說是省心之極!
曬乾的過程中花生和玉米幾乎有同樣的經歷,甚至更加悲慘,又因為快下雨時我的午覺耽誤了時間,這次是一顆沒收就全被大雨淋溼。
等醒過來看著外面的瓢潑大雨時並沒有讓我有多擔心,上次的經驗告訴我正是一年太陽最猛烈的時候,也就不過是多曬兩天的事情,而且花生有外殼的保護,更加穩妥!
五天之後花生全部曬乾,曬乾之後以我的估算連殼一起兩百斤還是有的,剝殼後的花生粒應該能保證一百三四十斤。
看來不久之後就可以吃上親手種的花生壓榨出的花生油了,想想還是比較期待的。
只是儲存方面暫時沒有更好的辦法之下,直接用防雨布全部包住並用繩子封口。
我想放個三五個月應該沒有問題,並且玉米磨面和花生榨油,不用太長時間存量都會快速下降,很快就會有新的陶罐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