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青在香江那邊的關係很深!門路很廣!
這差不多是許多和他接觸過的影視從業者的共同印象,之前幫著央視和亞視牽線搭橋,後來又推動了亞視和京臺的合作,以及新畫面和中影集團的多部作品當中,易青都會請來大量的香江大明星,這些都是佐證。
可現在韓三爺突然來了這麼一句,還真的是讓易青有點兒措手不及了,這該咋回答?
坦白交代?
那是絕對不存在的!
哪怕是已經擺在了檯面上的事情,只要不戳破了,能接著藏,那就得接著藏!
好在韓三爺也沒有糾纏這件事,接著說道:“這次過來的代表團主要就是香江那邊的電影公司代表,還有一些知名的電影人!”
有這事兒?
易青感覺有點兒懵,韓三爺說的“之前”,應該是他在日本的時候。
可是,這麼大的事,石南笙也沒和他說過啊!
“這次過來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咱們內地這邊能夠放開香江電影進入內地市場!”
我去!
易青聽了直接嚇一跳,這石南笙整的夠大的啊!
讓內地對著香江電影開放市場,易青之前也曾想過這件事,不過,一直沒都付諸行動。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就是之前香江還沒回歸呢,那邊說了算的還是港府,英國佬巴不得香江在迴歸之前越亂越好,百業蕭條呢,根本就不可能推動這件事。
那個時候畢竟是兩家,一邊當權的不頂事,他們這些民間的再怎麼鬧騰也沒用。
其二就是當時內地的影視圈的大環境還不怎麼好,內地電影行業都沒發展起來呢,再讓東方好萊塢的香江電影一衝擊,那還不得連毛都剩不下啊!
不過要說香江電影進入內地,其實早在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當時《少林寺》這部電影就成功敲開了內地電影市場的大門,在那之後,港產片便開始湧進內地。
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也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
這段鼎盛時期,香江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雖然並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江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江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
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衝擊。
只不過這種衝擊其實並非正面的,因為當時很多香江電影進入內地的渠道都不正規,有的乾脆就是流過來一盤錄影帶,在錄影廳裡放映。
能夠獲得正規手續,獲准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其實並不是很多。
那段時間,內地也出現了大量的錄影廳,可就是這種衝擊方式,都差點兒讓內地電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
前世,在香江迴歸之後,內地也加強了和香江電影圈子的合作,在進入新世紀之前,就誕生了一大票兩地合拍片。
同時為了加強兩地的文化交流,讓香江的老百姓更快的適應新的身份,融入中華大家庭,香江本土電影也獲准透過正規渠道進入內地電影市場。
在當時,內地電影人確實是苦不堪言,除了少數幾個在內地有票房號召力的大導演,其他導演的作品基本上連面向市場,經受考驗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後來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也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
而另一方面,香江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新增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
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的型別,也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江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