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仲溫早有腹稿,胸有成竹道:“此事好辦,讓士紳地主帶頭捐,他們捐了,百姓也就沒了拒絕的理由,只能跟著捐。先跟治下計程車紳地主通個氣,等籌到了稅款,他們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六四分賬。”
“六四分賬,是否太多了些?”
李文青顯然對分賬的比例有些不滿意。
“不這般說,如何讓那幫老狐狸捐錢呢?屆時錢在我等的手中,給與不給還不是我們說了算?”
寇仲溫斜蔑了他一眼,只覺此人當真蠢笨。
若非他一人搞不定,絕對不會拉上這廝分功。
“著哇!”
李文青雙眼一亮,一拍大腿道:“屆時隨便尋個由頭糊弄過去,分文不給!”
寇仲溫叮囑道:“機會就這一次,能否抓住,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全看這一遭了,你看千萬莫要掉鏈子。”
“寇知州放心,吾省的。”
李文青鄭重地點點頭。
他家世不及寇仲溫顯赫,祖上只是個小地主,能力平平,若無例外,這個通判就算到頭了。
眼下機會來了,李文青自然不會放過。
兩人說幹就幹,當即開始行動。
一番操作下來,短短三日時間,便籌得稅款五十餘萬貫。
其中大頭,自然是士紳門閥們捐的錢財。
只是衢州治下的百姓,本就賦稅繁重,眼下又要多交一筆勞什子犒軍稅,徹底被榨乾了油水。
一時間,衢州境內哀鴻遍野,不少百姓捨棄田地,進山當了逃戶。
但深居行宮的趙佶,卻根本不知曉,也無從得知。
況且,按照他的性格,就算知道了也不會說甚麼。
此時,趙佶正在書房內揮筆潑墨。
一幅畫畫完,他順手接過李彥遞來的熱帕子,一邊擦拭著手掌,一邊欣賞自己的傑作:“衢州雖是小地方,不過風景倒也獨具特色。”
李彥張嘴就是一句馬屁:“太上皇的畫技似又精進了,直追吳道子、顧愷之等先賢,足以稱尊道聖。”
趙佶搖頭失笑道:“你這老奴,莫跟朕耍嘴子,朕還是有些自知之明,比不得吳聖。不過比之米沛、董源,應當不差。”
李彥卻一本正經道:“奴婢覺得,吳道子也就佔了一個精字,一輩子只為畫痴。太上皇卻不同,文韜武略,且琴棋書畫、天文地理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乃是千年難遇的全才。若是一心專研畫作,只怕吳道子也得甘拜下風。”
這番馬屁,可把趙佶拍舒服了,開懷大笑道:“你這張嘴呀。”
這時,李彥趁勢說道:“太上皇,衢州知州寇仲溫與通判李文青求見。”
趙佶隨口問道:“他二人來幹甚?”
李彥適時的誇讚了一句:“寇仲溫此人一片赤誠之心,想必又是尋得了好寶貝,特來孝敬太上皇。”
先前那番馬屁,全在為這句話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