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確實知曉,不過汝等不必在意。”
韓楨笑著擺擺手,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單純的棉甲,其實擋不了彈片。
畢竟只是棉花,不是凱夫拉縴維。
若棉甲真能擋住彈片,那明清時遍地都是棉甲,火器也就沒有發展的必要了,歐洲更沒必要在板甲上下功夫了。
任何一種軍械能得以發展,說明必然有大用處,否則便沒有發展的必要。
馬槊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五代十國之前,馬槊作為馬步兵器的王者,經過了數百年戰爭的檢驗,毋庸置疑。
但隨著重甲的普及,立即讓馬槊銷聲匿跡。
火槍也是同理,如果棉甲效果真有那般好,火槍決計會被東西方拋棄,轉而尋求另一種武器。
明人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鳥銃不能大傷,這幾個字已經道明瞭棉甲的本質。
面對火銃,有一定防禦效果,但不多。
被火銃擊中受傷是必然,不過卻不像鐵甲那樣重傷或當場斃命,能提高存活率。
這還是最原始的慢速火銃,威力比之火器與野戰炮差遠了。
連火銃都擋不住,如何能擋住火器和野戰炮?
至於完顏活女的例子,純粹是當時恰逢陰雨綿綿,導致火藥受潮,哪怕經過炮手烤灼,也沒有徹底變幹,影響了爆炸時的威力。
“如此就好。”
見官家如此自信,魏大幾人不由放下心來。
接著,韓楨率領一眾將領,又巡視了一番野戰炮和攻城炮。
如今,前線的野戰炮共計一百八十尊,黃銅澆築的攻城炮三十尊。
“這便是火炮?”
耶律餘睹手輕輕拂在冰冷的炮身上,面露驚奇。
韓世忠悄悄看了眼韓楨,見他微微點頭,這才笑著解釋道:“火炮只是統稱,晉王手中的乃是攻城炮。”
耶律餘睹好奇道:“當初在金軍,隨完顏婁室圍攻神武鎮時,也曾目睹過,聲若炸雷,莫非韓都帥當初便是憑藉此物,數次打退金軍的強攻?”
“非也。”
韓世忠搖頭道:“那是野戰炮,射程三四百步,範圍極廣,多用於敵軍密集衝陣之時。而攻城炮,最遠可射兩裡地,於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
“兩裡?”
耶律餘睹倒吸了一口涼氣,身後的韓福奴三人,更是面露驚懼。
韓世忠說道:“晉王莫急,待過幾日大戰,便能知曉它的威力!”
……
其實完顏宗翰心裡也清楚,想靠棉甲徹底擋住齊軍的火器火炮根本不現實,可只要能起到一定防護效果,能保證前軍精銳不潰,那就完全可以接受。
至於傷勢……
在戰場之上,除非缺胳膊少腿,或開膛破肚,否則一律歸為輕傷。
輕傷不下戰場,繼續拼殺是常態。
不過他還是高估了大同府的富裕,一番搜刮下來,收集的棉衣只夠製作三四百副棉甲,比預想中的千餘副差太遠了。
木棉本就是南方樹木,北人禦寒有皮裘,極少人會買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