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趙風人長的帥酷,大叔般成熟,看著也很有款,且還用情深吻妮兒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可是他真的很自責。
只因為他打小受姑媽的影響信仰很多,不光道教,還有佛系,及其他教派,多多少少都沾點,卻都學藝不精,腦子也不那麼靈通,從小到大一直老實巴交,憨了吧唧,都活到快四十了,還是混這逼模樣,高不成低不就的,所以,看似表面風光,其實私下很墮落。
也可以說很落拓。
尤其他小的時候生下來只有三斤半,醫生一再交待,這個嬰兒發育不良,別說長大成人,能不能活著估計都是未知數?實在不行就“忍痛割愛”找個橋洞丟了算了。
其間,醫生還給他的父母建議你們都年輕有的是機會,養好身體擇機再生一個吧,畢竟這個“三斤半”要和一個健康的寶寶相提並論實在是一個大笑話。
而且鎮子醫院四十多年前醫療條件非常差,根本就沒有溫箱可備。再說了,即使有,憑他們“趙氏家族”這一枝窮得蛋皮都耷拉多長,平日連解決溫飽都是問題,所以,轉院、用溫箱保命續命等,趙家根本也擔不起那高昂的費用。
可舐犢情深是父母的天性,所以,趙氏家族當時並沒有放棄他。總感覺好好的一個生命一個孩子怎麼能捨得扔掉他呢?這不是和殺了孩子有什麼不同?
所以,尋思來尋思去,一家四口還是果斷出了院。除了他爸媽,很顯然那一口人就是他姑媽,親的,叫趙曼音。他爸趙旭天。而他媽則叫雲飛飛。年紀都不大,幾乎都二十左右。那個時候農村結婚早,幾乎十七八一輟學,不分男女就都該娶的娶,該嫁的嫁了。而曼音是姐,旭天是弟。所以曼音是小孩的大姑,也是雲飛飛的大姑子。
可小孩的爺爺奶奶早在他爸爸、大姑六七歲的時候,就都先後雙雙病逝了。
所以說,他爸他姑的童年命運也很慘,也是一個藤上的兩個瓜,儘管能相依為命,卻也苦著呢,幾乎也都是東家鄰西家裡,靠吃百家飯長大的。
眼下,咱撂下他家大人的往事不說,就當時,看孩子那麼安詳,儘管很小巴,趙家還是不捨得丟掉這孩子。尤其是孩子他大姑,更是心疼這個孩子,還信誓旦旦說,“你們不養我養,就是一輩子不嫁人,我也養著他,讓他活下去。”為此,還惹得一家人抱在一起在路過的幾個大橋上面哭。
可以說,橋下哭了,橋頭哭,爬上橋頭,哭一路。
甚至說破大天就是死了大人也不能丟孩子。
那個時候,孩子大姑又是央求弟,又是跪弟媳婦的,一路又哭又叫又撒潑,最後尾,總算保住了孩子的命。當時這樣就是孩子大姑最真實與最善良的寫照。直接打臉曾給她曼音送外號“慢陰”或“慢毒”說什麼都是她命硬剋死“雙親”的人。
其實說真的,擱從前那個年代,誰家要真生這麼個不爭氣的小孩,半死不活的,早扔了,哪還有活路,狼拉狗扯的,早成了死孩子。可這孩子命大,偏偏投胎趙家,還遇見了他大姑菩薩心腸的趙曼音,所以,他其實還算一個“幸運兒”。
要不然轉世別人家,恐怕難活命。
很難活命。
就更別說續命了。
尤其那天老天還天有異象,雖不是什麼五星連珠、七星連珠、九星連珠的,但風特別大,颳得天昏地暗的,路上一些大樹都被颳得東倒西歪、橫七豎八的,儘管沒把十里八村的房子給幹倒,可總感覺那風也得有八九級的樣子,還甚至不止,刮的很肆意,吼吼叫。人在路上走壓根都站不住,就更別說孩子大姑懷裡還抱著孩子了。只好被迫抱緊孩子麻溜地躲到橋下頭。剛躲好,那老天即刻就霹雷閃電的,大雨滂沱。風也更大,吼叫更猛。
可偏偏就怪了,不管當時怎麼喊,怎麼聲嘶力竭,人家趙旭天和雲飛飛兩口子就是不下來。仍冒雨在前行。似乎今兒個不丟掉這個孩子不甘心,頭也不回,那是誓不罷休的都很有執念。
可誰知,當一切異象過後,一個驚天噩耗的場景讓打橋底爬上來的娘倆都驚愕了,可能有感知,孩子哇哇哭,尤其是趙曼音一屁股就癱在地上了。人事不省。
天哪,原來,那趙旭天和雲飛飛都壓在大樹底下,就連那地排車子都沒能倖免,不知是雷劈的還是咋著了,都燒得糊巴黑幾、面目全非的壓根就沒了樣。
幾乎都分辨不清誰是誰了。
直到過了好久才被路人發現,並施救,繼後在諸多鄉親們幫助下也讓弟弟和弟媳婦入土為安。也是打那以後,守孝三年,賣掉老房子,趙曼音就攜著三歲的孩子東打聽西打聽毅然決然去了臨沂夷陵費縣的“叢柏庵”,從此就更名“曼音法師”遁入法門了。
而孩子也因那天異象風雨雷狂,曼音才給孩子起了個名字叫——趙風。並靠餵羊奶,慢慢長大。所以,還老是弱不禁風的。
可是那也讓她欣喜若狂,孩子總算還是活了下來。他的可愛也甚是討諸法師和師太們喜歡。還賜佛家名——小小生。
可是,禍不單行,也許是“曼音法師”思鬱成疾,修行不到四年就圓寂了,可奇妙的是,功德圓滿,火化以後真成了一朵“舍利花”。儘管是相傳,真假難辨,可真的當為美談。有的還傳,其實曼音法師早就百多歲了,此次轉世穿越時空,就是為了拯救風兒。護他周全。而奉獻了自己所有修為。
從此,他趙風便也成了真正的“趙氏孤兒”,可他卻不孤獨,仍被一些法師與師太們疼愛,更加疼惜。
這座尼姑庵非常隱秘,罕為人知,她,隱藏於深山之中,環境清幽,梵音悅耳,寧靜致遠。
那些年,儘管有不少人對這座尼姑庵都不太瞭解,但,這座尼姑庵的歷史卻非常悠久了。據說,這座尼姑庵是在隋代時期建造的,後來又進行過多次重修。
畢竟這是佛門重地,因此這個地方顯得非常端莊和嚴肅。尤其聽人講,叢柏庵是佛教女眾的道場,曾經也遭到過破壞,如今也是這個地方唯一的一座尼姑庵了。
特別是,叢柏庵這裡的環境一直以來都是山清水秀的,這裡後期也逐漸建設有不少的景點,像什麼千年銀杏、響水泉、碑廊等等,這些景點文化都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及歷史價值和藝術高度文明價值。
從前和現在,尼姑庵中一直都是古柏參天,環境清幽,可以說,在這裡你除了能聽到悅耳的晨鐘暮鼓,佛號聲聲,還能聽有滴滴答答的石泉水聲,斷石橫流,潺潺悠悠,甚感愜意,所以,在這樣遠離塵世、遠離塵囂的地方,人們的心都能沉澱下來,靜養生息,豁然開闊。
尤其是趙風,每每想起自己童年的故事,他就潸然淚下。
也是打到了上學的年紀時,他便也被迫離開了“叢柏庵”,巧被鄒城老鄉一有緣分的老年遊客給收養,而且巧上加巧,也是趙姓,老人也是佛系中人,一生孑然,無子無女,也無財富。
僅僅一貧苦人家。
他卻一直活在幸福中,彼此的呵護中,彼此相依為命中。
直到一晃?
就一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