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據貴陽二百多里,是黔西滇北重鎮,也是貴州和雲南交通的重要通道,丁口商家眾多,本王欲率軍攻打此鎮,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安邦彥說完,便做回了案几之後,輕呷了一口清茶,等著各路侗主的決斷。
貴陽城下屢敗,安邦彥的權威也消散了不少,一眾土司首領便在安邦彥的眼皮子底下熱火朝天的勾兌了起來,全然忘記了安邦彥不久之前才樹立起來的威儀。
一盞茶的功夫,各路侗主便商議定了,準備跟著安邦彥再去永寧搶上一把。
當然也有小的部族被長坡嶺的新軍刺激到了,但面對被永寧的財貨衝昏了頭腦的大部,此時也不好反對,準備在半路開溜。
對於這個結果,安邦彥早就心有成竹,這些侗主都是什麼德行他了解的很清楚,記吃不記打,財帛動人心,要不然也不會跟著他二次起事了。
確定了後面的進軍路線,但如何撤離卻值得再商議一番。
有這麼一支戰力兇悍的官軍在身後,能否順利撤軍,著實讓安邦彥有些頭痛。
而關於讓哪支軍隊殿後的問題,各路侗主更是吵作一團,最後甚至都有人拔刀相向。
從午後一直商議到掌燈時分,關於如何撤軍以及殿後的問題,依然沒有個結論。
但就在安邦彥疲憊不堪,準備明日再議的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奢崇明卻站起了身。
“我來殿後。”
奢崇明話音剛落,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安邦彥聞言也有些驚訝,但隨後一想,卻也明白了奢崇明的用意。
自天啟五年,奢崇明兵敗以後,就一直依附在水西妹妹和外甥處,關於奢崇明的想法,安邦彥自然瞭解。
求仁得仁,既然奢崇明想收買人心,那就讓他去吧,反正死的都是他本部的兵馬和安位的老本,想東山再起,總得付出些代價。
不過對於奢崇明的挺身而出,一眾侗主還是感恩戴德的,起碼不用自己在背後提心吊膽了。
而奢崇明雖然決定了率本部兵馬殿後,卻也沒有為水西安氏獻身的打算,只要明軍追擊,那自己就領兵往貴州的群山中撤退。
明軍火器再厲害,想在貴州的十萬大山中殲滅己部,那也是絕無可能的,對於這一點,奢崇明看的很清楚。
叛軍亂糟糟的軍議結束以後,奢崇明仗義的名聲算是打出去了。
不過若是想臨陣撤軍,事情也並不簡單,雖然新軍沒有乘勝追擊的打算,但叛軍該有的安排一點也不能少。
五萬多人馬拔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選鋒、中軍、後隊的拔營次序必須依次安排好,各軍距離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而且陣前撤軍的秩序更是重中之重,要是明軍趁己方拔營的時機突襲,那五萬大軍恐怕走不出貴陽,就先潰散了。
整整兩天的時間,安邦彥的中軍大帳都是進進出出的各路侗主和將領,安邦彥需要跟他們一一敲定拔營的事項。
好在這幾日,明軍一直安安靜靜的待在長坡嶺和貴陽城,並沒有明顯的動作,這讓叛軍撤軍前的準備工作的得以順利進行。
終於,在三日之後,叛軍的選鋒開始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