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微臣以為這佛跳牆匯聚二十多種食材,其中既有山參、海參、鮑魚等名貴補品,亦有魚唇、牛蹄筋、山菇等山野風味。”
“山參離了魚唇則淡,魚唇離了山參則腥,唯珍奇與簡樸交雜,方成人間美味。”
“微臣斗膽猜測,陛下這是將珍奇比朝野諸卿,把簡樸比大明百姓,諸卿離不開百姓的供養,百姓亦離不開諸卿的教化。”
“諸卿體恤百姓辛勞,百姓安從諸卿教化,諸卿與百姓融洽,方能成就一番盛世年華。”
孫承宗說完,有些期待的瞟了一眼朱由檢,似是在等待讚許。
朱由檢只得回了他一個‘恩,不錯’的表情,但心中卻有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
‘這孫承宗確實有大才,真能胡謅,要是穿越到現代參加高考,估計閱讀理解能得滿分。’
‘可把山珍比士大夫,把野味比百姓,這不特麼赤裸裸的搞歧視嘛,而且朕特麼的也不是這個意思啊。’
‘好吧,孫承宗作為典型的封建士大夫的傑出代表人物,作出這樣的解讀,也可以理解。’
“嗯,不錯,老先生果然有經世致用之大才,吃飯還不忘百姓,朕甚欣慰。”
朱由檢對其勉勵一番後,轉頭又對著韓爌問道。
“韓先生可有了見教?”
韓爌對著朱由檢微微黔首,隨後便道。
“孫大人體察民辛,微臣亦有感懷,但微臣亦有其他看法,不知當否,望陛下與孫大人指教。”
朱由檢又笑著點了點頭,孫承宗亦是扶須致意。
“回陛下,微臣竊以為,佛跳牆之所以能有這出奇的味道,乃是匯聚的二十餘種食材相互襯托、相互交融所致。”
“如孫大人所言,山參離了魚唇味道便淡,魚唇離了山參,味道則腥。”
“這二十餘種食材雖性狀味道各不相同,但他們不爭不搶,不讒不媚,既相互襯托,又相互依靠,方才成了這鍋出奇的味道。”
“臣竊以為,陛下之意在說這滿朝諸公,就像這二十餘種食材一樣,只有不爭不搶,不讒不媚,不傾不軋,不黨不爭,既相互襯托,又相互依靠,才能共同輔佐陛下,成就大明這道盛世佳餚。”
朱由檢聞言,立時心中暗喜。
‘這韓爌不愧是經過黨爭傾軋之人,果然深得朕意,深得朕意啊。’
雖心裡滿意,但朱由檢臉上卻沒有帶出多少來,因為他得顧忌孫承宗的面子。
雖然老孫頭向來心大量寬,有宰相容人之量,但作為機關老油條的朱由檢,深諳花花轎子眾人抬、伸手不打笑臉人的真諦,隨後便讚許的道。
“嗯,韓大人所言亦是不錯,兩位老大人皆說到朕的心坎裡去了。”
“天下官吏萬千,皆受百姓供養,理應體恤民情,愛民護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若天下官吏皆有海瑞廉政愛民之心,那豈有流民乎!”
“同樣,天下官吏萬千,各有各的癖好,各有各的座師門生,各有各的朋交故吏,此乃人之常情,朕亦不反對。”
“但朕要說的是,官吏之間私交可以,但切莫因私費公,更不許在國事上參雜個人喜怒好惡,弄什麼黨黨群群,搞什麼非我一黨、其心必異。”
“甚至對朝廷大小事務,不對事、只對人,只為反對其人就反對其事,乃至結黨營私,蠅營狗苟,致國家百姓民族大義於不顧。”
“這樣的人,實乃我華夏民族之罪人,不僅為當世所不齒,更會被後世所唾罵,便如西湖邊上的秦檜那樣,世世代代,為人唾棄。”
見朱由檢說的言辭激烈,孫承宗和韓爌自然知道了此番接風宴的意思,忙起身跪地,納頭拜呼。
“臣等誓死效忠陛下,體察萬民,不黨不群,一心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