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君權這件事上,老朱和朱棣的洪武和永樂兩朝就做的最好,這也是你們要效仿學習的例子。”
“記住,一定要趁自己在位之時,儘早培養自己的儲君。”
“主動為儲君培養班底,主動給儲君放權,主動給儲君樹立威望,主動給儲君下場實習的機會,確認儲君擁有獨立行使君權的能力。”
言語至此,停下。
洪熙大胖愣了愣。
“然後呢?”
“然後,你們就可以放心的去死了。”
老朱親手培養的阿標,除了英年早逝這一點之外,從培養儲君這個角度去看,完全可以用‘完美’兩個字來形容。
哪怕是歷史上的朱標薨逝之後,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短期培養,也是可以用優秀來評價。
當然,這個優秀不是說的朱允炆本身,而是指老朱的做法,一系列措施之下,全方位保證了朱允炆能夠順利接掌君權,穩坐皇位。
洪武一朝的君權繼承,可以說很完美。
至於朱允炆丟了皇位這件事,純屬是他自己智障。
而永樂一朝的情況,亦是如此。
朱棣對朱高熾的刻意培養,不需多言。
從靖難成功之後,朱高熾就在朱棣的授意下開始接觸朝政。
除卻那些靖難勳貴之外,整個永樂朝臣幾乎都是太子黨,朱高熾在群臣中的威望,甚至就算是比起永樂帝都不遑多讓。
這,都是朱棣的允許,若是換了個其他忌憚儲君的皇帝,心狠的早就把太子給咔擦了。
而且朱棣在培養朱高熾的同時,連帶著太孫朱瞻基,也一起培養了。
這樣的做法,就是直接保證了朱棣駕崩之後的兩代帝王君權的平穩繼承,不受任何臣屬干擾。
至於第三代,實在是壽命所限,不然以朱棣的脾氣,說不定就得出個皇太重孫,得永樂帝親自教導,朱祁鎮或許也就不會那麼廢。
可是到了朱瞻基這裡,一切就開始逐漸變了。
朱瞻基以三楊託孤,開啟了文臣時代,直接讓文臣勢力在正統年間瘋狂崛起,再加上土木堡之變導致的勳貴集團崩塌,文臣集團在朝堂上再無對手。
並且從朱瞻基開始,後世之君的各種託孤大臣就開始興起了,都快成了皇帝駕崩前的常規操作,彷彿不託個孤就沒臉下去見祖宗一樣。
每託孤一次,就得出個把權臣,文臣勢力就得集體往上攀一個階梯。
而且對於接班人的培養,後世帝王也是越來越敷衍,或者說是刻意不去培養。
比如堡宗對朱見深的培養,幾乎是零,畢竟朱祁鎮自己那兩把刷子都搞不定。
而朱見深對朱佑樘更幾乎是放養,差點還把朱佑樘給廢了,朱佑樘仁兄從小到大連活著都很艱難,更別說像朱標和朱高熾朱瞻基那樣提前接觸權柄,過一把實習天子的癮。
他要是敢動這種念頭,估計第二天就得搬出東宮去詔獄裡打地鋪。
往下,朱佑樘對朱厚照,那就更不用說了。
唯一的獨子,寵上天。
至於朱厚照,他壓根沒有接班人的煩惱。
哪怕是鬼才嘉靖神仙,也不知道某一天腦子裡抽什麼風,竟然相信了二龍不可見的鬼話。
從那天之後,至死都沒有再見自己兒子一面,從沒體驗過父愛的隆慶小可憐,連太子的名號都沒有,最後還是以裕王之位登的基,更別說得到什麼實習機會。
再往後,也沒有幾個正常的。
“兄長所言,甚是有理。”
“咱要把這條寫入祖制之中!”
老朱凝重的點了點頭。
“當然,以上說的是最順利的情況,那就是兒子夠多,時間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