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在大食國首都白達。
姬照山、嶽仲霈、辜揚來到白達所見情形,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稱黑衣大食。
中國古史中的大食,是阿拉伯人建立的伊司蘭帝國。大食國建立於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亡於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
大食歷經六百二十六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和倭馬亞王朝(661750)、阿拔斯王朝(7501258)兩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被中國稱為白衣大食。
從歷史可知,黑衣大食延續時間長達五百年,在中國擁有如此之長的江山,全在周朝以前。黑衣大食定都白達,於寶祐六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滅。
阿拔斯王室是大食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裡卜的後裔,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的大食教達到了極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應黑衣大食哈里發卡伊姆之召,塞爾柱王朝(1037—1194)開國大王圖格魯克,領兵進入巴格達。
圖格魯克消滅了由波斯人建立的什葉派王朝——布韋希王朝,廢黜布韋希王朝埃米爾,被大食哈里發視為救星和保護人。
哈里發被迫賜予圖格魯克“蘇丹”稱號,封他為“東方與西方之王”,成為哈里發的攝政王。從此,黑衣大食所有權力悉歸蘇丹控制,哈里發僅是象徵性的宗教領袖。
之後,塞爾柱蘇丹索性將宮廷和首都也搬到了巴格達,並在很多公眾場合下讓哈里發屈居自己的蘇丹位置之下。但只要哈里發本人的精神影響力還在,早已微弱不堪的阿巴斯王朝就還保有一絲尚存的希望。
白達城建立的本身,就是黑衣大食重新訂製伊司蘭世界秩序的標準。白達的繁榮,也完全仰仗哈里發權力的如日中天。但隨著大食朝廷及哈里發勢力的衰微,白達的好日子也終於到頭了。
不過,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的白達之圍,白達守軍成功擊退了塞爾柱人的圍攻,使得黑衣大食哈里發,得以擺脫塞爾柱蘇丹的控制而獨立。此後,黑衣大食又艱難存活了一個世紀,才被蒙古人所滅。
白達之圍的解除,是現任大食王穆斯坦吉德之父、穆克塔菲二世的傑作。這場白達解圍戰,唐商們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當年,夫童是大食王法官潘營的師父,嶽衡是王儲穆斯坦吉德的師父,當然會被牽扯進去。何況商門道家豈是那種只共富貴不共患難的主?
白達圍城之戰,由塞爾柱王朝的王位之爭而導致。
當時,大塞爾柱國蘇丹桑賈爾死後,沒有繼承者,大塞爾柱王朝滅亡。王朝中的穆罕默德二世企圖重建大塞爾柱王朝,他在哈馬丹穩固之後,將目光對準了白達。
相比西部的大軍閥努爾丁和東方的競爭者馬利克三世,穆罕默德二世的軍事力量是最為孱弱的。
但是,白達不是具有天險保護的強大要塞。一旦出兵佔領,則擁有了兩河地區的賦稅大頭,以及哈里發不得不簽署的最高委任狀。
所以,穆罕默德二世舉兵來攻白達。其盟友是控制兩河北部的摩蘇爾軍閥臧吉,也派出了軍隊。一支由三萬名突厥人、波斯人、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拼湊的軍隊,在臘月末兵臨城下。
穆克塔菲二世可用之兵非常有限,包括他依靠個人關係從南部的希拉與瓦西特徵集來的阿拉伯軍隊。加上城裡本來就不多的守軍和臨時動員起來的市民,總計七千多人。
這場巴格達之圍,也就成了一場阿拉伯勢力同突厥波斯勢力間的碰撞。如此懸殊的對決,穆克塔菲二世到底該怎麼取勝呢?
這天是個臘月二十三,在中國今天是個祭灶日。民諺所謂: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是祈求老灶爺臘月二十三上天說咱家的好話。你看守俺家一年了,俺家好不好全在你的嘴巴了,所以搞些芝麻糖,將老灶爺的嘴巴粘住。
穆克塔菲二世在白達王宮,緊急召集御前會議,除了四大輔臣,還請到了何頭、武盤兩位道長,嶽衡和孫顯兩位來自大宋的封爵將軍。
四大輔臣分別是:維齊爾,即首相,是穆特里亞;大埃米爾,即大將軍,是裡格爾;大食教法官是珀安營之父頗阿迪力;全國警察署長兼哈里發警衛長是迪勿斯。
御前會議中,哈里發穆克塔菲二世說道:“白達城所有建築曾經承載一百五十萬人,如今約有三十萬人。
“絕大多數建築要麼廢棄坍塌,要麼人去樓空,這麼大一座城,城門三十二個。我們七千人防守,每座城門二百餘人,必將是顧此失彼,難以防守。
“但是,大塞爾柱已經亡國,我們受氣的時代也要趁這個天賜良機,徹底結束。錯過機會,一旦再興起一個新的王朝,我阿拔斯將永無出頭之日。
“還請眾愛卿和大宋四俠獻出良謀,一舉成功,戰敗薛喬厄。”
大將軍裡格爾站出班位,說道:“陛下,以目前狀況,雖然薛喬厄·穆罕默德的總兵力有三萬,但其成分比較複雜,突厥人、波斯人、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雜七雜八,戰鬥力不會十分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