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的感情傳導與技巧運用 (第1/2頁)

演講,作為一種口語表達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以其深刻的議論給人以啟發和教益,而且還以其強烈的抒情給人以感染和激勵。整個演講過程,充滿著演講者對聽眾的情感傳導。這種傳導,是演講者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輸載的情感資訊,透過聽眾的感知、聯想、體驗並引發共鳴來實現的。它是演講者和聽眾之間心與心的相互溝通,情與情的彼此交融,也是強化演講效果的一條重要的心理途徑。

●呼召式

呼召式是指在演講激動處,使用熱烈的呼語直接感召聽眾。這種表情方式,可以集中情感指向,強烈刺激聽眾的心理情緒,從而達到情感傳導的目的。

例如,著名演說家李燕傑給青年人作題為《國家、民族與正氣》的報告,他在列舉古今中外典型事例並聯系自己的真切感受,精闢地論述了“愛國之心”“民族之魂”和“正氣之歌”以後,滿懷激情地說:“青年朋友們,愛我們的國家吧,愛我們的民族吧,同心協力,把我們民族的正氣,把我們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愛國主義精神極大地發揚起來!”這一振聾發聵的呼召,熔鑄著演講者的人生信念,一下子掀起了關心祖國命運和前途的青年人思想感情的波瀾。演講者熱切地呼喚,應和著愛國主義的時代主旋律,一起在聽眾的心上震響,演講的感情活動也就達到了高潮。這種傳導方式,用在演講結尾處,往往能夠產生巨大的感染力量。

●變稱式

變稱式是指在演講需要時,換用變化的人稱,直接鼓舞聽眾。這種表情方式,可以調整情感意向,迅速縮小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從而發揮情感傳導作用。

曲嘯在題為《人生、理想、追求》的演講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回憶了自己過去20多年的坎坷人生路程,表現了一個追求理想和真理的知識分子的優秀品格與高尚情操。最後,演講者變換第二人稱,這樣講道:“特別是青年同志們,應該充分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在四化建設中,做無愧於光榮稱號的新時代的青年人,邁開堅定的步伐,走向你們輝煌壯麗的成年!”

這一語重心長的勉勵,寄託著演講者的滿腔希望,一下子引起了青年人內心感情的共鳴。每一個聽眾都可從一部人生戲劇的敘述中,體會演講者的情感和意願。這種傳導方式,用在演講過程中,同樣能夠加強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情感聯絡。

●祝願式

所謂祝願式,是指在演講活動中,採取真誠的祝願,直接激勵聽眾。這種表情方式,可以明確情感方向,自然引發聽眾的情緒感應,從而產生情感傳導的效果。

1978年3月30日,郭沫若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作題為《科學的春天》的講話,郭沫若滿懷信心和深情地回顧了科學事業發展的曲折歷程,展望了科學事業發展的光輝前景,並對科學工作者表達了最誠摯的祝願:“我祝願我們老一代的科學工作者老當益壯,在新的長征中為我國科學事業建立新功。我祝願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勇攀世界科學高峰。我祝願全國青少年立志獻身於雄偉的共產主義事業,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學家點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一熱情洋溢的祝願,表達了演講者的殷切期待,所有與會者無不深受感動,老一輩熱情的希望化作了新一代創造未來的巨大力量,演講者與聽眾的思想感情也就在這美好的祝願中交融為一體了。這種傳導方式,用在演講高潮處,常常會收到強烈的抒情效果。

●演講“怯場”分析

作為一個演講者,最大的敵人是什麼?毫無疑問,是“怯場”。怯場能使你精心準備的一切(演講詞、儀表、姿態等)化為烏有,呈現在聽眾面前的只是一個尷尬、笨拙、足以引起憐憫的形象。這樣說是否有點過火?請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嘴裡彷彿塞滿了棉花,脈搏快得像賽跑運動員。

英國首相丘吉爾心窩裡似乎堵著一塊冰。

美國政治家路易·喬治的舌頭抵在上牙床,不能說一個字。

李燕傑“懷裡好像揣著一頭小鹿”。

羅馬演說家西塞羅“臉色蒼白,四肢和心靈都在顫抖”。

美國演說家詹寧斯·伯瑞安的兩個膝蓋抖得碰到一塊。

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不是在講話,而是在尖叫”。

我們可以得到安慰了:怯場是初次登臺者的普遍心理,連世界第一流的演說家也不能倖免。但我們必須戰勝它,因為“我們唯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羅斯福)。

怯場的一般表現是過分的緊張。“心理—生理—社會”模式認為,緊張是環境刺激與機體能力不平衡的結果,是機體不能適應環境的“情緒應激”行為,它往往表現出如下的生理反應: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汗腺分泌、口乾舌燥、喉頭髮緊、聲音發顫、四肢僵硬、肌肉抽搐、頭痛眩暈等。

心理學上把能夠引起緊張的事物稱為“應激源”。應激源有四類:軀體性的、文化性的、社會性的和心理性的。在演講中,緊張的應激源主要是後兩種,具體來看,主要有:

1.陌生的體驗

當我們置身於不熟悉的環境和氣氛中,站在講臺上,以少有的角度、距離和方式(姿勢、聲調、音量等)對眾多聽眾演講時,緊張的體驗是必然發生的。它會形成一種“孤獨感”“危機感”,甚至會使我們緊張地想道:“哎呀,我怎麼會在這裡,我要幹什麼?”從而使腦中出現一片空白。

2.過度的期望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演講能夠獲得成功,但主觀的過高期望(如“第一名”和“演說家”的期望)會促使自己力求每個細節都“完美”,從而患得患失。在聽眾反應不佳的時候,尤其會出現慌亂、煩躁,進而擾亂預定的演講安排。

3.自卑的態度

認為自己知識不夠、經驗不足,缺乏演講者素質,上講臺只是“應景”。而看到排在前面的演講者從容自在、滔滔不絕時,就更增加了心虛和膽怯。形成自卑態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對演講稿還沒有完全記熟而形成“這次非出醜不可”的先入之見。

4.聽眾的壓力

如果確信聽眾比自己更瞭解演講的主題,或者對自己抱著一種不友好的態度,就會形成直接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迅速逃避的意向:“趕快講完算了。”

5.人格特徵

性格順從、依賴性強、易受暗示、內向羞怯的人最容易染上“社交恐懼症”,何況當眾演講。從氣質看,抑鬱質、黏液質較之膽汁質和多血質更容易形成緊張情緒。

對“應激源”進行了分析,就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方法來消除緊張了。不過,前面談到的緊張只是指過度的緊張而言。而適度的緊張不僅無害,反而有益。心理學家斯皮曼說得好:“不是要消除緊張,而是要消除慌亂。”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的緊張水平與活動效率呈倒“U”字曲線關係。這就是說,過低或過高的緊張水平都不利於活動,只有在適度的緊張狀態下,才會有好的效率。適度的緊張是人們活動的激勵因素。我們經常採用考試、評比、檢查、競賽等手段促進活動,其目的也在於促使人們產生緊張感,產生“活化效應”。適度的緊張會促使人體內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而又不至於形成分泌紊亂。增加腎上腺激素的分泌,不僅能增加體力,也能大大促進人們的思維活動、注意能力、記憶能力等。“急中生智”與“急中生力”就是例證。適度的緊張也能激勵人們認真地、審慎地對待活動,而不至於盲目自信、草率從事。

一位賽跑運動員已經站在起跑線上,正等待裁判的一聲號令,但如果他這時還沒有一絲緊張的感覺,事情就不妙了。同樣,一位演講者即將臨場時還是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事情也不見得好。曾有人主張用催眠的手段來消除人的緊張感,這對於臨床倒是有效,但對演講不合適。

那麼,如何避免因緊張而產生的“怯場”呢?

首先,演講者應該有充分的、能說服自己的“自信”。縱觀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大多非常自信。“如果我堅持什麼,就是用大炮也不能把我打倒。”(巴甫洛夫)“我們應該有信心,特別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什麼代價,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居里夫人)“我決心從化學方面取得哲學博士,我做到了;我決心寫故事,我做到了;然後我決定寫小說,我做到了;而後我又決定寫科學方面的書,我也做到了;最後我又決定成為一位整個時代的作家,我確信變成了這樣的人。”(阿西摩夫)

自信心對於人的心理確有重要的影響。前蘇聯心理學家從一班人中選出一位最醜的女學生,要求大家改變對她的看法,向她獻殷勤,爭先恐後地照顧她,以假當真地認為她是位聰明美麗的姑娘,以增進她的自信。結果不到一年,她便出落得嫵媚動人起來,行為舉止判若兩人。索洛維契克說:“美與醜,不在於自己本身如何,而在於如何看待自己。認為自己美的往往就美,經常抱怨自己丑的就會扮出一副傻相。同樣,不覺得自己聰明的,就不會變得很聰明;不覺得自己善良的,也成不了善良的人。”

看看,自信有多麼大的魔力啊!

最新小說: 我的Bgo酒吧 扶明恩仇記 陰陽解夢人 快穿之親媽線上改劇情 神坑快穿:放開男神,讓我來! 撿個小鼎無敵 影子謀殺世界,我以占卜登階成神! 反派她才不想成為團寵 逢魔降臨美漫 人在無限,開始速通 頂級玩家她在新手副本里當瘋批 末世之女配的女配 星際男神我前夫 諸天之巨獸復甦 破碎大陸:時空觀測者 妖王歸來之盛寵萌妃 我在末世當醫生 全球冰汽時代 五行廢靈根修仙 被冤死後,我化身詭王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