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言和黃曉冰並不知道,剛剛門外竟然有個失落的男人因為看到他們快樂相處的情形而慌亂逃離。
他們也沒空關心門外,因為吃完飯的他們已經開始了更加深入的交流。
只有透過不斷交流,他們才能加深對彼此的認知,以便未來的生活中能夠相處得更加和諧。
比如說,如果沒有百益閣招收引讀者這事兒,他們原本對未來的打算是什麼?要選一個怎樣的工作?
比如說,假如他們以後成親了,應該怎樣經營自己的小家庭,要怎樣避免父母一輩在教育後輩時所犯的錯誤。
如果以後自己還是忍不住犯了同樣的錯誤,應該怎樣向自己的孩子承認錯誤,不要給他們留下爹孃不講道理的印象,然後帶歪了他們。
如果實在不願認錯,又該用什麼迂迴的方式取得孩子的原諒?
當然,他們也知道迂迴認錯是很不好的一種教育方式,因為迂迴了一次,看到有效果之後他們可能就會忍不住經常用這種方式認錯,畢竟對父母而言,這是代價最小的認錯方式,最終在一次次的迂迴中,兩代人的距離其實也會被逐漸拉遠,因為這種認錯與原諒的模式中,付出更多代價的其實是孩子。
最終,父母的認錯行為會越來越廉價,而孩子承受的傷痛卻會被不斷積累起來,父母積錯越多,選擇原諒的孩子承受的傷痛就會越重!
明明大人才是更懂事的一方,卻要讓孩子比他們更懂事,天底下竟然會有這般殘酷的道理,若沒有經歷太多,又哪能明白這種痛苦呢?
蘇言之所以能明白,是因為前世見的不少,自己經歷得也不少。
而黃曉冰之所以能明白,是因為南五區的人口密度畢竟還是挺高的,她從小就見過不少小夥伴因此而變得痛苦不堪,覺得難以面對這個世界。
所以這是他們絕對不想用的、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方式。
聊得久了,他們竟然發現對方與自己的理念竟然如此相合,不禁大為高興。
不過所有的幻想,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要落回現實。
在考慮完未來之後,他們總是要回歸當下的。
蘇言的家庭情況黃曉冰大致瞭解了,之後也該輪到她介紹一下自己家的情況了,在見父母之前,總要讓他有所準備才好。
天色漸晚,黃曉冰對著蘇言侃侃而談,讓他明白了兩家處於門不當戶不對的現實情形,但這也完全激起了他的進取心,想著引讀者的事要更加上心。
而與此同時,有一個叫楚雨晴的女人坐著馬車路過蘇宅到了城門邊,她走下馬車,獨自一人上了西山坡,十分迫切地想要知道那個男人到底經歷了什麼事,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呢?
‘難道,真的如同別人所說,他是因為我而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