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多時,張釋之的奏疏便呈遞到了宮中,王仡接過之後,便是向天子劉啟進言道:“陛下,故淮南國丞相張釋之在殿外求見”。
聞此言,放下手中正在批閱的奏摺,天子劉啟便捫髯言道:“召其進來吧”。
“諾!”。
言畢,王仡便是出殿而去,命人前去傳詔。
待接到天子之傳詔,闊別朝廷中樞三年有餘的張釋之再次踏入了未央宮。
到了麒麟殿前,又經王仡之通稟,這才得以入殿,拜見天子劉啟。
一見到天子劉啟,張釋之便是行拜禮道:“罪臣張釋之拜見陛下”。
聞此言,天子劉啟是呵呵一笑:“卿有何罪責,要自稱罪臣?”。
“罪臣不該擅自行事奪淮南王之軍權,此為臣之罪也,請陛下懲處之”。
張釋之還是非常清楚的,雖然此時淮南王劉安已然自殺之,但此事在天子劉啟心中說不得還是一根刺。
還是要儘早說清楚,越是拖下去,越是沒有好處。
如此,望著下拜的張釋之,天子劉啟便是言道:“朕已查明卿當日之所奏,淮南王身為朕之同宗兄弟,竟在吳、楚等五國叛逆之時,欲起兵而反之。
朕本只是遣使者至淮南國而問之,若其知罪,念在同為高皇帝之子孫,也不會過分懲處於他,然不過如此,其便與其子劉遷自刎之”。
說完,天子劉啟便是長吁短嘆,一陣“傷神”。
“陛下身為天子,還能如此愛護同宗之兄弟,此當真為天下萬民之福也!”,張釋之也是拍起了天子劉啟的馬屁。
一陣沉默,天子劉啟查又言道:“張卿既然歸至長安,便就在長安為官吧,待來日,朕便會為你安排職務。
一路而來,舟車勞頓,卿便回府去吧”。
“謝陛下”,一行禮,張釋之這才告退離去之。
不過數日,便又到了庭議之時,就在朝議前的一日,天子劉啟還命謁者出宮向張釋之傳詔,令其參與此次之庭議。
朝議之上,提起淮南王劉安自刎之事,天子劉啟立即便是又開始了其之表演,悲痛萬分道:“令同宗兄弟而亡之,此為朕之過也!”。
在劉榮看來,這隻差擠出幾滴鱷魚的眼淚了,若是如此這戲就演的更好了。
眾臣見此,當然是要配合陛下來演戲的,一個個是跪地諫道:“陛下對兄弟之愛護之情,即便是千秋萬代之後,後人評論起來,此也非是陛下之過也!”。
接著便是由張釋之親自作證,的的確確是劉安欲謀反之。
張釋之的為人,在場之臣,無一人不知之,其是寧死也不會說假話的,如此朝臣們這才清除,真的是淮南王劉安有了不臣之心!
天子劉啟此次放過張釋之,可不僅僅是聽了劉榮之諫言,天子劉啟也是有出於自身的考慮的。
此時淮南王劉安身死,身為整件事中的參與者張釋之是清楚,劉按到底是為何而自刎之。
劉啟要的便是張釋之作證,劉安自刎而死,與天子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然張釋之說起來,在文帝朝時,便已是聞名天下之名臣矣。
先是做廷尉,後來到了淮南國任丞相,皆是秩比兩千石之官吏。
此次再到長安來,立下如此之功,若是做了個品階低之官吏,天下之人定會說是天子記得當年那事,心中對張釋之還是憤恨之。
固此,在安排是之職務上,天子劉啟也是廢了一番心思,令其再做廷尉那是不可能了,有一個用著如此順手之郅都放著不用怎能再換他人。
尋思了許久之後,才想到了一個可令其任之品階不低,且十分“清閒”之官——大行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