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山,我知你也是一仁孝之人,你之罪,獲罪於天!若你不願說,到時便是滅族之罪,你身在河南郡的老母卻也要隨你赴死,你思慮清楚,再回答我”。
有言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張釋之之言,當然是攻心之言
彭山聽後,便有些焦躁,突然便仰頭痛哭,說道:“大人,我願說,我願說,求大人不要牽連小人之母”。
隨即張釋之便令一旁的小吏、獄卒通通退下,又拿出竹簡記錄,彭山見張釋之如此,便一五一十的將吳王如何命令自己行事云云,詳細的說了出來。
張釋之記完之後,便道:“彭山,你之罪,不可活,然我定會命人照料你之老母”。
“有大人之言足以,吳王以誠待我,如今我卻背叛於他,我只有一死以報吳王知遇之恩。”,說完,彭山便當場咬舌自盡……
見此,張釋之便將外邊的獄卒等人喚來,道:“此人雖身犯死罪,而亦為一仁孝忠誠之人,勿使之暴骨原野,將其葬之”。
第二日,朝議過後,張釋之便到未央宮金華殿拜見文帝,將彭山之言上奏文帝。
文帝觀之不語,站在一旁的張釋之只得開口道:“陛下,不知…此事當如何決斷”。
“朕自有主張,你先退下吧,謹記此事不足與他人道”。
“陛下放心,此事幹系重大,臣絕不會多言,定然守口如瓶”,說完向著文帝行了個禮,便告退了。
殿中只剩下來文帝一人獨坐,緊握著手中的證詞,文帝自言自語道:吳王劉濞…………
“去命人將太子召開”,沉默許久後,文帝開口說道。
一旁的內侍聽到便火急火燎的跑了出去……
太子看完文帝遞過來的竹簡,抬頭看著黑著臉的父親,便顫顫巍巍的開口道:“父親,如今有此鐵證,不若將吳王劉濞治罪”。
也不由得太子不緊張,太子只怕文帝將當年殺吳國太子之事與此事聯絡起來,認為此事皆因他而起……
“此時,那彭山已然自盡,只憑這些口供,便治一方諸侯王之罪,未免不足。
且吳王已有不臣之心,若此時因此治他之罪,恐其立時便會起兵造反,此時匈奴外患不斷,若吳王反叛,到時內憂外患齊至,可怎麼得了……”。
“吳王欲謀害父親,難道就此不理?”,太子有些不甘道。
文帝感慨道:“太子,為上位者,不可意氣用事,朕自然也不願隱忍,但如今這種局勢,朕也不得不忍……”。
而在另一邊的吳國,劉濞遲遲等不到彭山等人返回,心中有些擔憂,便秘密派數批人沿路搜尋,卻還是未找到。
劉濞見此,數日坐臥不安,害怕彭山等為朝廷所擒,更是令心腹吳國中尉張爾整軍備戰,隨時應對朝廷的討伐,令他意外的是,一月過後,朝中也未有何異動。
“難道彭山未被劉恆老兒所擒,卻不知那數人究竟到何處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