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就是換在眼下落後的中國,一半人失業了,會出現什麼情況?
慘到這份上。
“為什麼你們東德人眼下全部支援統一,統一後的德國必然會變得更強大,然而作為普通百姓,他們支援統一,不過看的是西德的各種福利與高收入。但統一後,情況反而變得更差了,東德百姓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科爾後來去東德視察,結果迎來的是無數西紅柿、雞蛋、顏料。
比勒費爾德埃姆尼德民意研究所在1991年6—7月間對2000名東西部公民就“德國人的相互感情”問題進行了調查,81%的西部公民認為“東部的工人和職員自進入競爭體制以來沒有學到任何東西”,他們覺得東部人缺乏競爭意識和自主意識,不注重效率和效益,習慣於依賴政府救濟和社會福利;而2/3的東部公民則認為“西部人對我們擺出一副新殖民征服者的派頭”,更有92%的東部公民認為西部人只是把東部當作銷售市場,還有約84%的東部公民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1991年3月在萊比錫的一次示威中,甚至有人舉起了這樣一條橫幅:“1989:我們是別個民族。1991:我們是一個民族嗎?”
在這種情況下,又導致了東德出現許多新納粹分子……
這個亂哦,豈是文字能表達的。
“不會的,不會的。”默克爾緊張地搓著手。
“好,我就做一個簡單的分析,你們東德產業有點不合理,商業、交通與服務業特別落後,工業部門產值又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一半以上,計劃經濟裡還看不出來什麼危機,然而進入市場經濟,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即便在工業部門中,你們東德強項無外乎是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和塑膠,然而要命的是這些強項又恰恰是西德的強項。你認為你們東德這些產品能不能競爭過西德產品?別的不說,我只說樣式……”李默拿出筆,隨便地畫了幾款轎車的外觀素描。
“同樣的質量前提下,你認為你們東德的小轎車能不能賣得過這幾款車子?”
“這是哪國的轎車?”
李默指了指他的大腦,是他“想”的。
但就是李默不拿出後來外觀比較漂亮的車型刺激默克爾,東德轎車的外觀也遠不如日本車與西德車,甚至都不如美國車。
默克爾臉色變得凝重。
“也許我猜錯了呢,不過若是我猜對了,到時候我會盡綿薄之力,幫助你們東德儘量走出困窘。”
“你?”
“我肯定不可能使你們東德一千六百多萬人過上幸福的生活,況且你們東德人均GDP基數是如此的龐大……”
去年東德GDP總量是1974.5億美元,人均GDP達到了11873美元,相當於中國的三十幾倍。不過這是人均GDP,而不是人均PPP,當然,人均GDP達到了這個數字,說明東德底子還是不錯的,至少比中國底子好多了。那麼想要幫助,實際也不難,只要將就業率解決了,東德就會迅速走出困窘。不過李默也清楚,他繼續說道:“我一人肯定不行的,但能出多少力是多少力吧,而且你也不能小瞧我。”
李默指了指這幾輛汽車外形的素描。
默克爾懂的。
“你什麼時間來我們東德?”
“看吧,你們德國統一後,西德必須會對你們東德提供各種支援,若是能避免這種情況,我草率地進入你們德國,豈不是小看了你們德國人?若是到了明年年底,你們德國還不能完全融合,我便進入你們東德地區,能幫助多少是多少?”
“你真有這份好心?”
“說好心呢,有點誇張了,但在美國,有許多人稱我為最佳合作者,確實,在這些技術上我佔了你們東德的便宜,為什麼不能適當的反哺呢?這也是我經商的宗旨,叫共贏,只有共贏,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合作者,生意才會越做越大。”
其實可不是這樣。
德國統一後,西德政府之所以對東德進行種種改革,是將希望寄託在大量的私人投資上。
是有許多投資者過來察看了,然而各種情況讓他們難以承受。
比如各個企業技術裝置落後,放在中國是一個寶貝,但如何能放在西德投資商眼裡。生態破壞嚴重,按照德國法律,由企業造成的汙染必須由企業負責治理,還不知會不會賺錢呢,就要先支付一筆治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