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至再給弘治皇帝出謀劃策之後,弘治皇帝第一時間便召集了內閣的智囊團開始著手完善此事了。
在內閣三個大學士的仔細斟酌之下進一步給出了具體的建議之後,直接便委託了戶部著手處置此事。
就在那些有著大量良田的莊戶焦頭爛額之際,朝廷新的政策出臺了。
無論是哪家需勞力收割地裡糧食的,朝廷可組織人手幫忙,由朝廷出資僱傭這些勞力,而主家要為每十畝田人便要為之支付一石糧食。
在這個時候,每畝地的收入是在兩三石開外,朝廷每畝收取一石頭只負責收割著實有些不便宜了。
除卻春耕種下去的,加上那麼長時間的管理,怎麼說都要比只收割所付出的辛苦要多多的。
不過能收割回來,總比臭到地裡,連本錢都丟了強吧?請朝廷出面負責收割總歸還是要比較划算一些的。
但總歸是有吝嗇的,不說是每畝一石,就是總共需一石也是不願意出的。
“一石?這麼多,還不如去搶,與其有這一石糧食,自己就可收割了,明日便發動家丁都往地裡去,每人每天都收三畝田回來,不收割回來,不準吃飯,不準睡覺。”
其實各行各業都需要的是一個技巧,若是掌握不好這個技巧的話,就是吐了血也不見得能夠做好。
那些看家護院的家丁,看起來五大三粗的很是壯碩,但若是讓他們去收割糧食的話,還真就不一定能夠趕上那些瘦弱的佃戶的。
朝廷政策出臺之後,便由戶部派出官吏開始往各地駐紮。
這些官員到了之後要先行組織可用的人手。
有多少莊戶出身,有多少伺候過莊稼的,這些都必須得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才是。
在雲中周邊,多存在的是陶瓷,食油作坊,而在南地則開始又一些棉花作坊,絲綢作坊,茶葉作坊了...
這些作坊所產的東西無論是什麼,都在前面加了雲中二字,而這些作坊所貫行的月錢乃至安家落戶政策都與雲中的如出一轍,勞力自是能夠吸引過來。
能把人吸引過來,那吸引個懂訣竅的人自然就不是難事了。
有別人弄不出來的工藝,那弄出來的物件能差了嗎?
物件若是不差,自然也就能把口碑打出去了。
人手被招募了一部分之後,便開始願意往那些出糧的人家收割了。
本來秋收已是迫在眉睫了,太遲了的話,那些莊稼成熟的太厲害可就都要落地了,自然是要抓點緊了。
西安府劉家灣,田壟的一邊是朝廷組織起來的人手,另一邊負責收割的則是自個兒組織起來的家丁。
兩家都曾有子弟中了功名,房子在一塊挨著,田也在一塊挨著,平日裡就明爭暗鬥的,現在收割用的人不同,自然也是要多幾分較勁的。
“劉兄啊,你這一日收割了多少?”
“不多,到現在已有五十畝了,今日估計至少能收一百畝了,明日剩下那一百二十畝應該差不多就能夠完成了。”
“你這二百二十畝,得上交二百二十石吧?”
“不錯,是二百二十石。”
“這二百二十石能養活多少人啊?夠你們家一歲的口糧吧?本來就不用交稅,現在卻白白給了朝廷,多可惜。”
兩日之後,當劉家的二百畝良田全部裝入糧倉後,那覺著給朝廷交糧有些可惜之人嫉妒了。
他養的那些家丁就跟吃乾飯的似的,五十餘人,兩日時間都沒收了十畝,剩下還有一百七十餘畝,若是這般算下去的話,他那剩下的那些糧食至少得將近一個月時間。
他是能等了,可那些糧食又能等了嗎?
不過雖說是如此,他還是心疼那些白白交給朝廷的糧食,並未馬上去找朝廷解決收糧問題。
第三日的時候,直接親自到田間監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