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城在北,防備的一直是韃靼,對倭寇也未有過真正剿滅之心。
也就是在嘉靖之時,被戚繼光打殘了一次。
不過卻也未有真正剿滅,雖沒有以前猖獗,小股力量也還是存在的。
盛世用文臣,雖說問及軍事問題,最先開口的卻是劉健。
劉健回道:“臣以為於陸上加強防備便是,可增設衛所。”
這樣的方式最為穩妥,也是文臣一貫善用的主張。
劉健話音落下李東陽也是開口道:“臣附議,太祖遺旨,倭寇乃不徵之國,我大明不善水戰,而倭寇又善於躲藏,出擊,他則藏於海,收兵他又來侵擾,反反覆覆,耗費也不少。”
兩個內閣大學士都發表意見了,接下來輪到謝遷了。
頓了一下,謝遷開口道:“臣以為,即便如李公所言,也當表明我大明的態度,得集結兵力前往應對,讓倭寇再犯之時心有畏懼。”
大學士之言後,便是兵部尚書馬文升。
估計是因馬文升乃是掌兵之人的緣故,雖是文臣,但一個當戰卻也回答的是斬釘截鐵,不曾有絲毫的怯懦,回道:“臣以為當戰,集水師以及江南一干精銳衛所消滅。”
馬文升出言之後,自然又是五軍都督府的那些都督。
這些人雖都是勳戚出身,當年先祖都是戰功分爵的,但大多數人卻已是沒有了先祖當年的血性。
五個都督也不是人人都主戰的。
正當這些人在暖閣中為如何解決爭論不休之時,謝至便已經接到了弘治皇帝相召的旨意。
既然有旨相召,謝至也沒需要他親力親為的事情,卻也就去吧。
謝至從雲中趕到京師之時,便匆匆進了宮。
暖閣中辯駁的這些事情雖告了一段落,卻是並未有結果。
這些人無論出於何種回答,皆有自己的目的。
沒有結果,弘治皇帝頗為的心煩意亂。
作為皇帝就是這樣,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得需要他操心才是。
正在弘治皇帝心情不暢的時候,聽聞小太監彙報謝至到了的訊息,趕忙抬手道:“叫他進來。”
謝至總是能有煥然一新的答案,弘治皇帝也期待謝至的想法。
進了暖閣,謝至行禮。
弘治皇帝沉著臉,出言問道:“怎又折騰道天津了?”
弘治皇帝出言提出這個事情,謝至便已是知曉原因了。
扯起一道微笑,笑嘻嘻的回道:“臣偶然得到當年三寶太監的寶船圖,忍不住便搞了出來。”
謝至說起來輕鬆,那個寶船到現在已耗費十幾萬銀子了。
從其他地方賺到的銀子基本上都花費在這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