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期聽罷,心中感嘆不已,對朝歌王室算是有了初步瞭解。
黎郊繼續把酒放歌,歌聲高亢,淒厲哀婉,席上諸人聞聲為之動容。
子期暗想:“生逢亂世,人不如狗。大丈夫頂天立地,就當手執三尺劍斬妖除魔,爭得個清平世界。”
念及丹兒也不禁悲憤滿腔,忽地想起劉邦的《大風歌》,也不覺擊箸而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黎郊眼睛一亮慷慨舉酒,聲若洪鐘地道:“想不到子期有此大志。他日如能一道殺盡鬼方,我兄弟二人願追隨子期。”說罷一飲而盡。
徐子期拔身而起,豪氣干雲地道:“好,他日一道疆場殺賊,我們不如學那桃園結義一道同生共死”。說罷一飲而盡把三足青銅角狠狠摔在地上。
他剛要坐下,卻發現周圍眾人,都滿臉疑惑地望著自己,不由後悔失言。桃園結義是三國時期的事,商朝人如何能懂。
子期慢慢坐下,急中生智道:“我是說我與黎郊兄弟倆個,雖然不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但可以尊天為父,拜地為母,結為異性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同生共死!”
眾人釋然,紛紛贊同。
於是子期拉著黎郊黎弘兄弟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庭外,囑咐二人和自己一同並排面南而跪。
三人向天拜了三拜,向地拜了三拜,又向族長拜了三拜。
各自報出年齡,黎郊二十二歲為長,子期十九歲為次,黎弘十八歲為幼。於是皆大歡喜,攜手重新入席歡飲直至深夜。
第二天清晨,子期向黎氏兄弟辭行。
黎弘頗為不捨,黎郊也勸道:“三日後就是一年一度的蠶神節,不如過了節再走。”子期盛情難卻只好答應。
閒暇無事之際,子期便把一些散打搏擊技巧教給黎郊黎弘。黎氏兄弟出身獵戶,自然身手敏捷,又兼天資不差,所以進益很快。
黎郊也把射箭的技藝,傳給了子期。只是黎郊力大弓沉,子期用起來有些吃力,拉了三個滿弓已經喘息如牛。無奈笑道:“兄長的弓我是用不得了,我原以為自己膂力過人,遇到大哥才知道山外有山,小弟自愧不如”。
黎弘便把自己的弓送給了子期,笑著說道:“能連開三個滿弓已經很是難得,我兄長的這張弓,平常之人恐怕是拉都拉不開呢”
三兄弟開懷大笑。匆匆三日,三人武功精進神速,轉眼到了蠶神節。
蠶神節這天,子期早早就被黎弘叫醒。
黎郊為子期拿來一身白色細麻衣。
子期笑問道:“怎麼過節還要換新衣服啊?”
黎郊邊幫助子期換衣服邊說道:“這是當然,我們族人世代以狩獵養蠶為業,最敬畏的就是蠶神。蠶絲是白色,所以祖上以為蠶神喜白色,族人也尚白色,祭祀蠶神當然要穿白色衣裳。”
徐子期低頭見衣為右祍,袖口較窄,前有蔽膝。下裳長垂到鞋跟,因為腰中束了一條寬邊腰帶,更顯得身材高了許多。
黎弘在旁讚不絕口:“果然一表人才,絕非販夫走卒可比”。
兄弟三人裝束完畢,會同族長和族人數百人前去祭祀蠶神。
族長和抬著祭牲的青壯男子走在最前面,後面是族中長者,最後跟隨的是族中婦孺。
隊伍行走至郊外四五里,族長帶頭在一棵百年古桑樹前停下。令黎郊黎弘等人把祭牲擺在樹前,率先撲附在地,口中唸唸有詞,中有樂人以鼓、磬、管、鈴、笛等樂器奏樂相合。
子期聞聽於耳,雖不及後世音律豐富,倒也神秘清幽,另有一番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