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艘巡洋艦上四十二門二百一十毫米大口徑艦炮憑藉超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在八公里外發動遠端炮擊,幾十輪高強度的炮擊,就把阿拉伯人打的潰不成軍,沒有任何還手之力。炮戰中,大明艦隊的炮兵觀測手乘坐熱氣球升空,在五公里外遠距離觀察炮擊效果,同時透過無線電校準彈道,效果那真是槓槓滴!僅僅是一個多小時的狂轟濫炸就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首次出現在戰場上熱氣球如同怪獸飄在半空中,把那些沒有見識的阿拉伯人嚇得魂飛魄散,以為這是天神的懲罰!彪悍的阿拉伯戰士很快就喪失了作戰的勇氣,整個作戰過程表現得不堪一擊。而在上游準備抄後路的那支波斯軍隊一直沒有動靜。狡猾的阿亞茲的弗斯特船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戰場上,這傢伙看到炮擊後,早就嚇尿了褲子。
埃及統帥侯賽因的旗艦捱了一發炮彈後最終投降,不過那時侯賽因已經乘坐小艇逃之夭夭了。主帥跑了,其他船上的一些士兵無處可逃。根據後來的阿拉伯編年史家的記載:這簡直是世界末日的景象,太陽被硝煙遮蔽,“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大傢什麼都看不清”,大炮的轟鳴“令人魂飛魄散,似乎是魔鬼,而不是人類的造物”,“第烏河面上被死者的鮮血染紅了”,“無數的炮彈”從濃煙中呼嘯而過;傷員和垂死掙扎者的慘叫“響徹雲霄,彷彿今天就是最後審判日”。
對大明艦隊而言,第二次第烏海戰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完勝。埃及艦隊全軍覆滅,它的所有船隻都被擊沉、俘虜或焚燬。除了侯賽因和與他一同逃跑的二十二人之外,魯姆人活下來的極少。根據波斯人的史料記載,有一萬一千三百名古吉拉特人戰死,卡利卡特人的死亡數字不詳。不管怎麼說,對阿拉伯世界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失敗。
這天中午,一艘飄著白旗的小型弗斯特船趕來了,來的是波斯人派出的談判代表。波斯統帥阿亞茲一直到最後都非常小心謹慎,他把自己的軍隊撤到了更上游的地方,避免與已經登陸的大明軍隊交戰。與此同時,他迅速送回了他在攻破第烏城之後精心照料的葡萄牙戰俘,讓他們全都穿著華貴的絲綢衣服,並送給他們塞滿黃金的錢包。他提議讓第烏當地回回居民無條件投降,並臣服於大明帝國,然後給大明艦隊呈上豐厚的禮物。
不過令阿亞茲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大明齊王殿下並不想要第烏,朱厚煒覺得沒有必要霸佔這個地方,原因有三。第一,目前他需要葡萄牙這個盟友,以便在歐洲施加影響,隨時掌握歐洲的動向。第二,他也不想跟回教徹底翻臉,畢竟,在大明的西域國土上還生活著大量的回教居民,他們如今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比如喀什城,就有大明帝國目前最大的清真寺。跟千年前的大唐帝國一樣,這個時空的大明帝國是包容的,百姓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當然,像白蓮教一樣的邪教例外。
最重要的一點,齊王遵守承諾把這座港口城市還給葡萄牙人,可以展現大國的形象,這體現了大明帝國的國家信譽。讓其他藩國家對大明帝國更有信心。比如朝鮮王國,瀛洲各大名,占城王國等衛星國可以看到跟著大明帝國這個老大走,是有肉吃的!關鍵時候,這些小弟絕對不會也不敢掉鏈子。再說,憑藉著兩國盟友關係,第烏在葡萄牙人手裡,其實跟在大明帝國手裡沒什麼區別。
第二次第烏戰役的結局或許是不可避免的,有了大明帝國的庇護,阿拉伯將葡萄牙逐出印度洋的希望也徹底破碎了。面對波斯人阿亞茲的求和,齊王殿下的態度模稜兩可,他讓盧鏜代表自己繼續與阿亞茲保持談判。自己卻率領艦隊繼續南下。
正德三十六年八月大明艦隊抵達霍爾木茲海峽入口,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格什姆島,並對阿拉伯世界宣佈,這裡將是大明帝國的海外領地,任何人不得侵犯。
格什姆島是屬波斯王國的島嶼,在霍爾木茲海峽北側,波斯灣最大島嶼,隔克拉倫斯海峽與波斯海岸相望。島形狹長,與大陸海岸平行伸展,中隔胡蘭海峽。海岸線曲折,除西北部邊緣的沙質海灘和淤泥灘外,一般都是巖岸。
島上幾乎全是平頂丘陵,有些高達270米以上。東南岸有礦鹽,並有多處石腦油泉。長112公里,寬1132公里,面積1,33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6米。這裡氣候乾燥,島上土地貧瘠,生長谷物、蔬菜、甜瓜和椰棗。開採岩鹽、赭石。有漁業和紡織業。
朱厚煒看中這裡,主要原因是格什姆島扼守著波斯灣出口,為波斯帝國阿巴斯港的天然屏障。後世人都知道,波斯灣沿岸盛產石油,即將成立的大明波斯灣艦隊守住這裡,就像宿舍管理員一樣守住了出入的大門。作為一個後世穿越過來的成熟商人,朱厚煒沒有必要去搶阿拉伯人的沙漠,透過武力手段搶佔反而會引起阿拉伯人的反感,陷入無休止的治安戰中。
只要大明帝國守住這裡,無論是哪個阿拉伯酋長準備開發石油,大明帝國憑藉著武力和科技水平都可以分到一杯羹,把這些阿拉伯酋長的利益和大明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從長遠來看,這些阿拉伯酋長富裕起來了,肯定消費能力更強,更加的希望加強自己的實力。大明帝國就可以在這裡就近波斯灣沿岸各國透過開展貿易,銷售武器和各種商品再把花在購買石油的錢,從這些阿拉伯酋長手裡賺回來。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形成雙贏的局面,這跟歐洲人完全不同,歐洲人信奉的是強者通吃。而大明信奉的是大家各取所需,也少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煩。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讓波斯帝國出售或割讓格什姆島,讓大明帝國擁有這個島嶼在法理上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承認,避免今後的麻煩。而第烏之戰波斯人戰敗就是此時最好的藉口。
同時,他選擇了這個島,也跟波斯王國特殊的境遇也有關。進入16世紀後,波斯王國剛剛進入薩非王朝,作為回教什葉派,剛剛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阿拉伯世界,他們就是異類,其他教派的阿拉伯人都敵視他們。從古至今,波斯人在中東都是孤獨的。沒有阿拉伯人會向他們伸出援手。如果大明伸出橄欖枝的話,朱厚煒想,波斯人肯定會忘記這個小島,哪怕它就在波斯人的眼皮子底下。
果然不出所料,談判非常的順利。波斯國王很快就認栽了,雙方在和平的氣氛下籤訂了和平協議:波斯帝國與大明帝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經雙方友好協商,大明帝國提供二十艘一千二百噸級驅逐艦給波斯帝國,並且幫助波斯訓練海軍,用來交換格什姆島。
雙方還簽訂了貿易協定,波斯薩非王朝得到了最惠國待遇,齊王允許波斯人用戰馬或者黃金購買大明的各種商品,其中包括武器。大明帝國能在如此強勢的情況下,給出這麼好的條件,這讓波斯國王伊斯瑪儀一世欣喜若狂。
國王伊斯瑪儀一世並非沒有政治智慧,要不然15歲時他怎麼能恢復波斯王國,這絕對是波斯歷史上少有的智者。雖然也知道這個島位置的重要性,但是人家已經搶了,你沒本事奪回來,人家還付給你錢給你武器。夠客氣了!而且透過這筆交易,波斯人等於是抱上了大明帝國這條大腿,伊斯瑪儀一世在阿拉伯世界說話更加有了底氣。
不出齊王所料,這筆交易一經公佈,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炸了窩,各部落酋長紛紛派人與大明艦隊聯絡,希望能獲得最惠國待遇,也能像波斯人一樣購買武器和戰艦。大明帝國軍隊的強悍,就連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也動了心。
蘇萊曼經過深思熟慮,他鄭重其事的派出了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圖爾古特出使格什姆島,與大明的齊王殿下會唔。圖爾古特轉告蘇萊曼的話:奧斯曼帝國希望能夠與大明帝國結盟,兩國可以組成聯軍,共同分割這個歐洲。齊王殿下哪會上這個當?土耳其人的尿性他實在太清楚了。
因此,齊王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再三強調:大明帝國的人民是熱愛和平的,我們對宗教戰爭沒有興趣。不過他可以保證,大明帝國絕對保持中立。絕對不會干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朝兩個利益集團的戰爭。也不會跟任何一方結盟。總之一句話,做生意嘛可以商量,想把大明帝國拖下水,還是洗洗睡吧!沒門!俺們大明人可不關心你們神的戰爭。
雖然沒有結盟,圖爾古特也沒有空手而歸。回程時,他懷揣著一紙貿易協定,也算是能回去向蘇萊曼大帝交差了。隨著大明武器源源不斷的流進了中東市場,也帶動了其他商品的貿易。而交易中心正是格什姆島上新建的名曰登萊小商品市場的地方。這裡都有,啥都可以買到,而且質量有保障!
不信你看,連交戰雙方各國軍隊的旗幟、軍裝,軍服等等,在這裡都能買得到。啥?你問是哪裡生產的?俺是個老實人,俺也不瞞你:這些玩意全部都是義烏生產的,齊王人好啊!看到義烏人窮啊!大筆的貸款下來,義烏做坊如今已經上萬家了,做啥的都有。東西能不全嗎?
……
1546年(正德三十七年),有了大明武器的蘇萊曼大帝,也下定了決心。蘇丹命令他的海軍司令巴巴羅薩率領艦隊與西班牙查理五世麾下海軍司令多里亞決戰,早日決出勝負。說實話,他也想盡快結束這漫長的戰爭。
巴巴羅薩是蘇丹的最優秀的海軍將領,多里亞則是查理五世的艦隊統領。這兩位航海家都是各自主公意志忠實的執行者。在這個時空,齊王小翅膀的扇動下,戰爭形式發生了改變,交戰雙方打的更加慘烈。1521年全面戰爭爆發以後,地中海不再是一個海盜爭鬥的遙遠邊疆,而變成了像匈牙利平原那樣的大帝國角逐的主戰場。
從一年年過去,戰事越來越激烈。巴巴羅薩於1536年再次進攻義大利,多里亞以牙還牙,於次年在希臘海岸俘虜了若干奧斯曼槳帆船。艦隊的規模也越來越宏大。1534年,巴巴羅薩建造了90艘槳帆船;1535年,建造了120艘。兩位指揮官多次在海上擦肩而過,在義大利的海角和海灣周圍互相追蹤,但從來沒有交過手。
他們的海戰是一系列缺乏協調的猛擊,如同患遺忘症的拳擊手之間的搏鬥。有很多因素導致一直沒有發生連續性的大戰役:海洋條件的限制、作戰季節的掣肘、戰役準備的後勤工作的耗時、在沒有雷達的時代只能盲目地搜尋敵人以及經驗豐富的水手的謹慎天性。雙方都深知海戰的風險。微弱的劣勢也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風向的微微轉變也可能影響戰局。與風險極大的海戰相比,安全的劫掠突襲永遠是上策。
但到了16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由於帝國野心的持續壓力和建造更大艦隊的軍備競賽,兩人之間的空間在日漸縮小,他們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1546年初,蘇萊曼再次派出代表,和大明齊王簽訂了一項協議,蘇萊曼給予大明帝國在奧斯曼帝國的貿易權。協議的背後涉及到規模空前的武器交易。齊王對蘇丹的最終目標顯然心知肚明。
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格什姆島上阿拉伯風格的宮殿里正在大擺宴席,齊王殿下和遠道而來的朋友推心置腹的交談。齊王有了三分醉意,他說:“威尼斯的先生們,你們不知道吧?土耳其蘇丹很快就會發動海上遠征了”,齊王殿下出於友誼,又好心地告訴前來格什姆島進行貿易談判的威尼斯人,“或許會一直打到羅馬,因為我的奧斯曼朋友告訴我,蘇萊曼蘇丹總是在說‘進軍羅馬!進軍羅馬!”
聽到齊王的話,威尼斯人將信將疑,他們派人前去奧斯曼查證。果然聽說蘇丹命令已經返回伊斯坦布林的巴巴羅薩“建造二百艘大明提供圖紙的戰船,裝備從大明購買的火炮。隨時準備遠征阿普利亞,巴巴羅薩正埋頭於這項工作。威尼斯人這才猛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土耳其的海軍力量再次升級。
得到確切訊息後,在亞得里亞海北部,所有的威尼斯人焦躁不安地關切著這些事件。奧斯曼人遠征羅馬勢必意味著侵犯威尼斯在亞得里亞海的領海。威尼斯竭盡全力,想在兩個極具威脅性的大帝國之間保持自己的獨立。這十幾年來,查理五世已經吞併了威尼斯周邊的所有義大利土地;蘇萊曼的海軍威脅著威尼斯的海上領地。威尼斯共和國的唯一野心就是在海上安安穩穩地做生意、掙大錢。它無力在軍事上競爭,因此主要依靠嫻熟的政治手段來保障自己的安全。
突然有威尼斯人想到了遙遠的大明帝國那位好心的齊王,他擁有強大的實力,蘇萊曼大帝也不敢與他為敵。在這個世界也許只有大明的齊王殿下才能幫到威尼斯。於是,他們派出代表一邊積極地向土耳其蘇丹獻媚討好,毫不吝惜地用大筆金錢賄賂土耳其高官,並堅持不懈地對蘇丹的一舉一動進行刺探。
同時,威尼斯人把他們最優秀的外交官派往格什姆島,希望能得到大明帝國的幫助。當然,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從大明手中購買先進的武器。朱厚煒本來打的就是這個算盤。送上門的羊祜齊王當然不會拒絕。不過,威尼斯人想把武器運回去,除了海路繞過好望角,最方便的捷徑就是透過波斯陸地抵達地中海,再透過海船回到威尼斯。
在齊王的撮合下,波斯國王狠狠的宰了一刀,然後同意了威尼斯人的請求。從此,威尼斯人在波斯境內開闢了一條通往歐洲的武器走私通道,波斯人坐收過路費賺的盆滿缽滿。伊斯瑪儀一世非常滿意,果然跟著大明的大哥有肉吃!
他也很想效仿葡萄牙王國與大明帝國聯姻,加強兩國的關係。於是,國王陛下的妹妹,一位美麗的波斯公主法蒂瑪被送到了格什姆島。面對著這位只有十七歲的少女,偉大的、睿智的大明齊王殿下頭痛不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