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明皇弟 > 第一百二十五章別讓我放下玫瑰

第一百二十五章別讓我放下玫瑰 (第1/2頁)

推薦閱讀:

風暴之後的海洋,格外馴服。剛剛度過大劫的艦隊,平靜地漂浮在海面上。一縷金黃色的陽光從厚厚的雲層裂隙中投射下來,籠罩在這支正在舔舐傷口的艦隊之上。海面上盪漾起一片氤氳細浪,燦若碎金,說不出的莊嚴肅穆。

風暴是凌晨時候平息的。風暴的肆虐下,整個遠征艦隊的變得滿目蒼夷,每條船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損傷。艦隊軍官的效率很高,很快損失報告統計出來了,三十六艘戰艦有四艘排水量一千到兩千噸左右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沉沒,二百三十一人失蹤,三十九人重傷,一百一十七人輕傷,十三艘艦船都有各種程度不一的損傷,連旗艦”長安號”都未能倖免。

損失如此重大,讓艦隊司令齊王朱厚煒痛惜不已,尤其是人員的損傷讓他心中特別難受。為了降低損傷,他立刻命令艦隊在附近海域展開營救,期望能夠找到一些倖存者。艦隊上下氣氛都很壓抑,士氣低落。

即使是這樣,朱厚煒也沒有改變出徵第烏的決心,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他如果想要左右世界格局,這時候就不能退縮。本來這次出征,正德皇帝想要親自來的。可惜的是這兩年正德皇帝的身體衰老的比較快。雖然朱厚照今年才五十四歲,可那場大病還是留下了不少後遺症,身體已經大不如以前。

這些年,正德皇帝實際上已經退居二線,朝政基本上是皇太子朱載康在打理,換句話說,正德皇帝本質上成了太上皇。雖然過去朱厚照就不愛打理朝政,但人就是這樣,閒下來了反而渾身不得勁。這種狀況讓他有了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情緒一直很低落。

所幸的是,八歲的皇太孫朱翊銳聰明伶俐,又乖巧懂事,很討正德皇帝的喜歡,這也讓他有了寄託。這幾年他一心一意的在培養皇太孫,早早的就過上了含飴弄孫日子,習慣了後,倒也自得其樂。截止到現在,朱厚照比歷史上他已經多活了二十四年,雖然同樣無後,但過繼過來的皇太子和皇太孫都對他十分孝順,又是嫡親弟弟齊王的孩子,跟親生的也沒有什麼差別,多少對他有些安慰。

八年前,江彬率軍入藏西征莫臥王國,這場仗江彬打的非常漂亮,僅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就用極小的代價突破崑崙山口,一路所向披靡。西征軍連續攻破拉合爾,德里,阿格拉,汗納巴德幾個重要城市。莫臥兒王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誰知又雪上加霜,莫臥兒王國又發生了宮廷政變。突厥人後裔,大將軍胡馬雍闖入宮中,殺死皇帝巴布林宣佈登基,莫臥兒王國敗亡的更快。

胡馬雍的篡位沒有得到各民族的支援,僅僅成立才二十多年的莫臥兒帝國立刻分崩離析。分裂成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勢力。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巴布林在一生的征戰,佔領了東起哥橋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爾,北至喜馬拉雅山脈幅員遼闊的大片領土,眼看就要統一整個印度。沒料到一場政變,就分崩離析。

從此,在南亞次大陸上土邦林立,各有各的勢力範圍。有人會覺得很奇怪,如此一個龐大的帝國,就像是沙灘上的堡壘,一場宮廷政變,就造成這樣混亂的局面,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其實這一點都不難理解,這與莫臥兒帝國民族構成和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係。莫臥兒帝國主要是由印度斯坦人、突厥人、波斯人組成。巴布林在位時,莫臥兒帝國宗教以回教為主,極力壓制信仰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各種宗教信徒,尤其是印度教和錫克教,宗教矛盾極深。整個莫臥帝國如同一盤散沙。外表貌似強大,實際上是個空殼子。巴布林靠武力將各族人強行捏合在一起,如今一下子就露出了原形。

莫臥爾王國分裂成幾十個土邦後,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這些土邦王公立刻向大明稱臣,態度非常的恭順。正德皇帝親自任命江彬為第一任印度總督,同時被授予鎮南侯的爵位,這讓江彬感激涕零。努力了一輩子,這天他如願以償的成為了大明帝國的侯爵。很快,印度總督府的領導班子成立,盧鏜和湯克寬擔任江彬的助手,印度總督府所在地就在德里。

江彬總督上任後釋出的第一條命令:大明軍隊從各個土邦撤回德里城,同時宣佈按照規定繳稅,印度總督府不干涉各土邦的內政。德里周邊百里範圍被圈定為大明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的領地。訊息一經傳出,各土邦王公歡呼雀躍。印度總督府面對印度半島上互相猜忌的土邦,盧鏜和湯克寬兩位高階參謀使用合縱連橫的方法,最終讓大明帝國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

整個南亞次大陸一夜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大明帝國的附庸。身在果阿的葡萄牙印度總督府也不得不迫於實力不濟和實際利益向大明帝國稱臣,這也是大明帝國和葡萄牙王國成為盟友的來由。1534年,面對哈布斯王朝的咄咄逼人,為了免得被西班牙王國吞併,葡萄牙王國已經向大明帝國稱臣尋求庇護,名義上成為了大明帝國目前在歐洲唯一的藩國。

七年前,為了鞏固葡萄牙王國和大明的聯盟關係,葡萄牙國王若奧三世將自己最小的女兒特雷西公主嫁給了皇太子朱載康為側妃,其生下的混血兒子朱翊銘今年五歲,也長得非常可愛。很得皇太子朱載康的喜歡。

正德三十七年(1546),也就是佔領印度九年後,六十五歲的鎮南侯江彬因病死在印度總督任上,盧鏜擔任第二任印度總督。江彬的遺體用冰櫃運回國內,舉行了盛大的國葬。最後安葬在北京皇家陵園,並被正德皇帝追授為鎮南公,配享太廟。

應該說江彬有不少缺點,貪財好色。但人無完人,江彬和劉瑾不同,他只是一個想上進的大明老式軍人,有一些不擇手段。原時空,文官出於文貴武賤的私心,把江彬噴得一文不值,罵做佞臣,其實是政治的犧牲品。在這個時空的他不僅沒有落下罵名而善始善終,而且還因為功勞成為國家英雄。如果他知道真相,也該在九泉下瞑目了!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

為了加強對南亞次大陸的管理,1554年,特雷西公主所生的皇子——十五歲的南平王朱翊銘成為第三任印度總督。從此,由皇室成員擔任印度總督成為慣例,並被寫入了修訂後的《大明憲法》。此為後話,這裡暫且不提。

……

第一次第烏海戰是指1509年2月2日至3日發生印度第烏的一場爭奪香料貿易權的海戰。參戰一方是葡萄牙,另一方是埃及馬木魯克蘇丹國、卡利卡特扎莫林和古吉拉特蘇丹的聯合艦隊。

葡萄牙人以少勝多,以十八艘船、不到兩千的兵力打敗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聯合艦隊。而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損失。阿拉伯聯合艦隊的失敗除船隻效能落後和訓練不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內部不和,由於印度人中有人私通葡萄牙,斷絕了埃及軍隊的供應,以至埃及軍隊憤而離去,最終導致了聯合艦隊的分裂。

此戰的戰略意義可以同勒班陀海戰,阿布基爾海戰,特拉法爾加海戰和對馬海戰相提並論,雖然規模無法與之相比。它標誌著基督教和回教的對抗從地中海地區發展到了印度洋地區,而印度洋是當時國際貿易的決定性競技場。

在原時空,第烏海戰使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控制了印度洋地區關鍵的貿易口岸和沿海地區,如蒙巴薩、索科特拉、荷母茲、果阿、錫蘭和馬六甲,開始稱霸印度洋。而由於印度洋控制權的喪失,使回教世界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而轉衰,也成了當時最大的阿拉伯國家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在陸地上很難對付的土耳其人,在海洋上卻無法與歐洲人有效地對抗。隨著被趕出印度洋,土耳其人的側翼受到了歐洲人的直接威脅,從而形成在陸地上歐洲人的防守和在海洋上的歐洲人的大迂迴、大包圍的態勢。更為嚴重的影響是在經濟上香料貿易控制權的易手,沉重打擊了阿拉伯人而歐洲獲益極大。

但是,這個時空有了大明帝國這個龐然大物的興起,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首先,16世紀的葡萄牙人根本做不到原時空那樣風光。這些年來,大明帝國逐步蠶食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地盤,葡萄牙風光不再,為了保住印度洋上的根本利益,葡萄牙王國實際上已經淪為了大明帝國的附庸。

不過這也導致西班牙王國擔心大明帝國的報復,始終不敢吞併葡萄牙,葡萄牙王國一直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大明的幫助下,在歐洲也成為了一個區域性的小霸主,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敢小覷葡萄牙。同時,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也保證了利益。總之是有得也有失。而那些印度各土邦情況跟瀛洲各大名接受瀛洲總督府統治類似,有一定的自主權,但外交和軍事都要受大明朝廷的管轄。本質上淪為了大明帝國的附庸。

實際上,葡萄牙人在和大明的交往過程中逐漸走到這一步,也是一種必然。首先是葡萄牙實在太小了,本土人口少,又是一個彈丸之地。另一方面,大明帝國雖然和葡萄牙王國關係不錯,但天大地大生意最大。這幾十年來,在齊王這個黑心商人的指使下,大明皇家海貿公司加強了和阿拉伯人的聯絡,不斷的透過貿易手段向阿拉伯人出售先進武器,這也使得阿拉伯人沒有被歐洲人拉開太大的距離。

這也導致了一個後果: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朝兩個利益集團在這場爭鬥中,誰都沒有佔到上風。有弊就有利!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經過漫長的戰爭,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在科學技術上也突飛猛進,這兩個地區的科技水平都提前百多年達到了原時空十七世紀中葉的水平,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幾乎同時進入了全火器時代。換個角度看,這也許是另外一種有得有失吧!

去年底,阿拉伯人突襲第烏,擊敗葡萄牙印度艦隊,奪取了第烏港口並圍困第烏城,最後破城而入。阿拉伯人也猜得出來走投無路的葡萄牙肯定會向大明帝國求援,因此,大明艦隊已經逼近了第烏,阿拉伯人是知道的。阿拉伯世界雖然知道大明帝國強大,但畢竟沒有正面交鋒過。同時,阿拉伯人也沒打算束手就擒,他們決心抵抗到底。不過,阿拉伯人不團結的本性在軍事會議上也體現出來,果不其然,阿拉伯聯軍的戰術討論中滿是猶豫和互相猜忌。

阿拉伯艦隊力量包括:馬穆魯克王朝的六十艘克拉克帆船和一百一十六艘槳帆船;四十艘古吉拉特的克拉克帆船;波斯薩非王朝將軍阿亞茲的弗斯特船,由於去年跟葡萄牙駐印度艦隊的交戰中損失巨大,現在數量下降到一百三十艘;可能還有二百七十艘來自卡利卡特的輕型船隻。阿拉伯聯合艦隊一共有四萬四千到四萬五千人。阿拉伯人所有的戰艦如今都停泊在第烏所在的河口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關於如何迎敵,阿拉伯各國之間意見不一。

馬穆魯克埃及海軍司令侯賽因希望早一點主動發動進攻。現在大明艦隊經歷了漫長航行,又剛剛經歷風暴,肯定實力受損。在大明艦隊還沒有調整好的時候,集中所有的戰艦就在外海與其交戰,才有更大的把握。波斯薩非王朝統帥阿亞茲卻不敢苟同。

阿亞茲私下覺得這是埃及人的藉口,真實目的是在情況不妙時開溜,他相信埃及人一定會藉機逃之夭夭的,從而把他自己丟下來面對糟糕的後果。所以,他堅持在河裡作戰,如此一來既能得到岸炮的保護,還可能得到本地回回居民的支援。同樣的,那樣他自己也會有機會從陸路逃跑。他拒絕讓自己的或卡利卡特的船隻出海。

阿亞茲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一個月前,大明帝國印度總督府派來使者交涉,要求阿拉伯人立刻退出第烏,釋放葡萄牙被俘人員,否則,大明帝國將會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那位名叫盧鏜的少將威脅的話還在他耳邊迴盪,讓他記憶深刻。

盧鏜赤裸裸的威脅:“先生們,我今天一手拿著玫瑰,一手拿著寶劍,帶著誠意和你們交涉,你們入侵我國盟友的地方,這是大明帝國不能容忍的。我今天帶著誠意來,希望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請不要讓我放下手中的玫瑰!”

阿亞茲作為使者,曾經代表波斯出訪過大明帝國,深知大明帝國的強大,可惜那位年輕的波斯國王伊斯瑪儀一世不聽他的勸。執意要參合這件事。因此,阿亞茲覺得最好不要親身涉險,便說自己在別處有緊急要務,必須處理。埃及將軍侯賽因旋即識破他的虛張聲勢,於是率領自己的戰船出海,並命令阿亞茲的克拉克帆船也出海。阿亞茲被信使叫回城中,然後命令自己的船回到河上。雙方陷入僵局。

兩位指揮官就像被捆在一起的螞蚱,但卻又互不信任。就這樣,侯賽因在外海與大明艦隊進行了一番損失慘重的的遠距離炮戰之後,不得不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在海上,沒有任何艦隊能與大明帝國對陣,即使你的船比對方多上十倍二十倍,也只有送菜的份。損失了三十多條戰艦後,他只好灰溜溜的退回來,選擇在第烏河上作戰。

大明艦隊兵臨城下,波斯阿亞茲不得不參加戰鬥。從一開始,阿亞茲希望只是作秀一番,佯裝戰鬥,從而儘可能減少自己的參與和損失。他原本可以用鐵鏈封鎖港口,徹底阻止大明戰船進來,如此不利的地形,為了避免損失,大明艦隊一定會被迫調頭,從陸地發起進攻。憑藉著工事和堡壘,阿拉伯聯軍應該可以抵擋一陣,再加上大明艦隊勞師遠征,說不定還會因此知難而退。

波斯將軍阿亞茲之所以沒有用鐵鏈封鎖河道,後世人猜測可能是另有玄機:他的盤算是,如果他封鎖港口,就可能被大明軍隊認為是敵對行動,那麼近在咫尺的波斯帝國遲早要倒黴;他可能還覺得,討厭的馬穆魯克艦隊若是被消滅了,對他是有好處的,他可以設法代表波斯帝國與大明帝國的齊王殿下達成和解,以免波斯帝國本土遭到大明艦隊的打擊。

這些可疑的兩面三刀讓阿拉伯艦隊又一次採取了防禦姿態,就像在後世那樣,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一樣各種教派之間,也是一盤散沙。他們的克拉克帆船成對地停泊在岸邊,排成橫隊,船首指向敵人的方向;先是侯賽因的克拉克帆船,接著是槳帆船,然後是古吉拉特的克拉克帆船。只不過他們不知道,這些停在碼頭邊的戰艦,減十是這世上最好的靶子。

來自卡利卡特的弗斯特船和輕型划槳船停泊在上游較遠處,打算在大明艦隊與阿拉伯艦隊的大船交鋒時從敵人背後發動襲擊。岸炮將為艦隊提供掩護火力。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大明艦隊只派出了以”長安號”為首的六艘五千噸級的巡洋艦馳入第烏河口。我看書

最新小說: 網遊之這貨不是騎士 [排球少年]三胞胎 原神:一覺醒來兩千年白幹 如何在滅族之夜活下來 單騎往天下 七零小說邊緣人的日常生活 三春雁 主母重生要和離,禁慾權臣他慌了 六零女配賺錢攻略 鄉間小飯館[美食] 獸世龍夫纏上來:我生了個龍蛋 軍屬院來了個新媳婦,軍長天天哄 前世是公公白月光的替身 回到1970開局要分家 在戀綜只想贏是種什麼體驗 大佬破産後,被惡毒女配養富了 女配她是大魔王(快穿) 康熙的廢妃翻身記 快穿:宿主她暴力反差 滿級大佬在七零,主打不服就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