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大型沙漠水庫終於要立項了!
這段時間以來,專家團對沙漠地下深層水系的勘探愈發深入,得到的驚喜也就更多。
深層水系與貝加爾湖聯通已經毫無疑問,令專家們更加驚喜的都是,他們發現,深層水系與貝加爾湖的流動性很大,也就是說,深層水系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水源補充。
專家們推斷,這可能是貝加爾湖的地震造成的。
要知道,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也是一個地殼斷裂形成的斷層湖。
地殼運動使得貝加爾湖地區地震頻頻,平均每年要發生2000次。每一次地震後,貝加爾湖湖底就會下陷3至5米。
可能就是因為地震,貝爾加湖底形成了新的斷層,湖水得以不斷注入斷層,最終形成了一條深層“地下河道”。幸運的是,這條河道一端通往我國,又被嘉穀應用陳健升教授的“深迴圈理論”,挖掘了出來。
至於地下水噴湧的現象,專家們猜想,可能是因為地下河道一路蜿蜒至此時,因為高差導致勢差,在地下產生增壓作用。
呵呵,要不是自己的手筆,齊政差點都信了。
當然,地下水系通往貝加爾湖的研究目前是保密的修建調水工程引貝加爾湖水來我國的想法,一經產生都能在兩國引發熱議。現在夢想成真,鬼知道老毛子們會出什麼么蛾子?悶聲發大財難道不香嗎?
至於能瞞多久,那是以後的事了。
最關鍵是,專家們透過對井口壓力等資料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如果全面開發這條地下河道,最大年出水量可能接近1000億立方米兩條黃河的年徑流量。
相關部門已經淡定不能了。
趕緊開發了吧,黃河不容易啊!
作為西北、華北的“生命之河”,黃河天然徑流量僅為長江的6%,卻以佔全國河川徑流量2%的有限水資源,灌溉了全國13%的糧食產量,保障了全國14%的GDP產值,養育了佔全國12%的人口。
也因此,她已經日漸“消瘦”,維持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已近極限。
按最新統計,黃河流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和消耗率已達80%和70%,遠超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缺水,已是黃河面臨的最大挑戰已經有一些專家建議適時啟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以解黃河之“渴”。
齊政拿到的資料顯示,其實多年來黃河流域降水量變化不大,但各種人為因素導致了黃河徑流量的減少。
最令人驚訝的是,中上游植被恢復竟然是黃河流域徑流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植被增加,蒸騰散發上升,大量可利用的呈液態、固態的水資源藍水被轉化成以氣態或分子態存在於大氣和土壤中的綠水。
但這又是沒有節水空間的。
植被恢復具有明顯的生態功能,固定風沙,保持水土,涵養地下水源。
不作植被恢復吧,荒漠化程度加深,大量黃沙落入黃河造成泥沙淤積,抬高河床,容易造成洪水災害;恢復植被吧,徑流量又減少……
水利工程增多也加劇了水面蒸發。比如水庫蓄水後水面擴大,蒸發量必然要大,造成寶貴水資源的巨大浪費,導致徑流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