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聳聳肩,輕鬆道:“那就算3分好了。不過這樣一來,在營造更安全的養殖環境上,絕對是5分了。”
如今國內消費主力越來越年輕,對海產品位、健康等追求也越來越高。一般來說,進口海鮮普遍被認為質量更高,來自更清潔的環境;國產海鮮在這一點上往往得不到太高的分數。
但嘉穀顯然不在此列。
很簡單,嘉穀海洋牧場對飼料、養殖環境等條件的要求更加苛刻,甚至於傳統養殖思路和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種精細化養殖;所謂“養殖先治海”,完全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這一點上劉經理無法挑剔,甚至是由衷的佩服:“不說海產了,嘉穀體系的大部分生鮮產品,在這一塊上都能打5分的,誰都沒法有意見。”
“那我繼續了。產品品類上,嗯,嘉穀的海洋牧場並不是單一品種養殖,我看看,差不多能打3分吧。”
劉經理皺眉想了想,還是點頭認同了。
與很多人想的並不一樣,品種多而雜,未能形成一個類似挪威大西洋鮭這樣的絕對優勢品種,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雖然在國內民眾心中,三文魚、龍蝦、鮑魚、對蝦、海參和帝王蟹等海產品都是高檔海鮮的代名詞;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些“高檔”海鮮很多時候是相對過剩的。
資料顯示,雖然在東南一些傳統的沿海地區,人均消費量超過25公斤;但只有42%的中國人經常食用海產品,其餘的58%在人口稠密的內陸地區,海鮮消費量很低——中國海鮮消費“貧富差”很明顯。
所以說,很多海鮮品種的市場規模不是想象中那麼大的,加上養殖戶動輒一擁而上,價格是有如過山車,一天一個價。
嘉穀的海洋牧場這樣立體化、多元化養殖就挺好的,而且大多數是本土傳統高值魚,如大黃魚、小黃魚、真鯛魚等,不需要一個教育消費者的過程。當然,在內陸拓寬消費群體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養殖多元化相對來說,產量可能不太穩定。好在嘉穀的海洋牧場規模足夠大,嘉穀又不是什麼訊息滯後的散戶,供貨穩定應該還是有保障的,打個3分算是合適的。
助理低頭看看記錄,繼續道:“讓人工養殖出來的水產達到野生水產的品質,至少要給4分吧?”
“唔……從各方面反饋來看,這一項打5分也沒問題。但誰知道擴大養殖規模後會怎樣,我看,就打4分吧。”劉經理不想總是給高分,但事實勝於雄辯——嘉穀出產的海鮮已經成了大型連鎖餐企的偏愛。
有個說法是消費能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解決溫飽,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強調物質的貴重性,第三個階段是心理上的滿足感,第四個階段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國內富起來了,仔細觀察下身邊,會發現周圍人消費觀念不在一再的追求、崇尚奢侈品,轉而注重質量、健康、舒適度,消費理念逐漸迴歸內心的滿足感。
第三階段健康、舒適體驗追求理念的迭代,也悄悄的影響著海產行業的發展。中產階層的崛起以及公共健康意識的覺醒,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新增劑、轉基因、純天然等概念。
野生捕撈當然滿足不了消費的需求,但嘉穀的仿野生養殖可以。
還是那句話,不僅僅是海鮮,對於嘉穀體系的產品而言,品質甚至不再成為產品的賣點,而是成為了產品的“基礎”。
最讓人蛋疼且羨慕的是,人家透過擴大規模,一如既往的保持著仿野生的品質,但成本卻能降至一般水平。
助理無所謂的道:“還有嘉穀供應鏈的冷鏈和配送條件越來越發達,這個要不要加分?”
劉經理遲疑片刻,道:“雖然如此,但我們海產批發市場的選址本就綜合考慮了經濟、消費、基礎設施、交通物流等一些列因素,嘉穀的冷鏈物流是為了彌補我們的不足的話……算3分吧。”
雖然只是私下裡的估算,他也不好意思太不公平。
助理道:“那就是18分了?”
“唔……”劉經理看著下面一排還沒計算的專案,有些牙疼了。
事實上,等兩人算到最後,助理發出了驚呼聲:“我們是不是將標準放得太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