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國家糧油資訊中心提前公佈了國內大豆市場最新供需預測。
報告預計:“2013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為720萬公頃,同比增長了8.2%;大豆總產量為2500萬噸,同比增長了66%;據跟蹤分析,中國大豆需求消費量依然以5%~10%的速度遞增,但由於國內的增產,預計13/14年度大豆進口量將降低近1000萬噸……”
火上澆“水”,清凌凌的火上澆“水”。
前不久,美國中西部乾旱天氣炒作再起,同時疊加美國東部和巴西“超級雜草”蔓延的壓力,美國農業部大幅度調低美國大豆產量,市場擔心後期大豆供應不足,推動了國際大豆價格曲線劃出一道漂亮的上升弧度。
現在中國憑空冒出來這份最新供需預測報告,無異於向火堆裡潑進一盆冷水,瞬時就蒸汽沸騰起來。
發改委和嘉穀等當事者,也如願看到了這一訊息所帶來的衝擊波。
以往,當美國農業部預計大豆大幅減產,下調了全球大豆出口預測量之後,國際大豆價格一般會應聲上漲,而且漲幅還非常大,讓大豆進口國不得不在價格高位採購大豆。
但這一次,全球大豆最大進口市場傳出了進口需求量將下降的訊號,對出口市場的擔憂瞬間超過了對減產的擔憂,國際大豆價格上漲趨勢陷於停滯,還隱隱有掉頭向下的勢頭。
之所以還沒有表現出跌勢,是因為市場對中國的大豆供需預測還不信任。
縱使如此,身在巴西的齊政,也明晃晃地感受到,國產大豆的振興給國際市場帶來的震盪。
巴西本土的一些大豆貿易商第一時間停止從農戶手中收購大豆,避免蒙受損失;嘉穀國際分公司當地的穀倉一上午都在接電話,農民都希望今天就出售他們的糧食。
種植大豆的農場主也憂心忡忡,雖然距離大豆播種季還有一段時間,但中國市場發生的鉅變實實在在影響了他們的播種計劃——大豆行情不好令銀行都變謹慎了,遲遲不給發放農場運營貸款;而出於對中國市場的擔憂,很多農場主不得不調整播種計劃,譬如減少大豆的播種面積。
美洲豆農的視線都投向了中國市場。
很快,連鎖效應出現了。
無論是美國糧商還是巴西糧商,都被部分中國買家取消了第四季度的大豆訂單,中國市場,真的對他們“萎縮”了!
國際大豆市場一片譁然。
國際大豆價格應聲震盪下跌。
這是第一次,國際大豆價格形勢與美國農業部的預測“背道而馳”——不是一兩個月後,不是半年一年後,而是在短短十天八天後就“落空”了。
很多豆農這才清晰地意識到,最大的進口市場意味著什麼?不是全部失去,僅僅是削減了部分需求,就成功讓市場陷入了恐慌。
美國也有相當多的“磚家”,他們以極為刻薄的語氣質疑道,“播種面積僅增長了8.2%,總產量卻同比增長了66%,中國人是給大豆打了激素嗎”;進而直接質疑中國的預測資料,認為中國不可能離開美國大豆,更不可能離開美洲大豆。
當然,眼明心亮的人也不在少數。
……
巴西,里約熱內盧市郊的一座高爾夫球場。
邦吉南美分部CEO施羅德邀請齊政一起打高爾夫球。
站在大片綠地的高爾夫球場時,遠離了喧囂和霧霾,享受純粹的空氣和環境,令人身心愉悅的快感,除了高爾夫也就航海可以媲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