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與112家大豆加工商簽訂了大豆供貨協議,全是產值過億的大廠。大豆銷售價格以國儲大豆價格為底價,按蛋白質含量加價的原則,每噸4900元。這樣,以市場交易為基礎,以優質優價為原則,合作社和加工企業建立起了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嘉穀總經理王昱業手裡拿著報告書,並沒有開啟,而是複述似的給發改委胡主任介紹。
發改委不算嘉穀的什麼主管單位,但對於實施國產大豆振興計劃以來的第一波收穫,力推此計劃的胡副主任可謂是最關注的的人之一了。
所以,對於王昱業的主動溝通,他聽得非常認真。
當聽到價格的時候,胡副主任挑了挑眉:“4900元/噸?這個價格……合理嗎?”
別誤會,他不是嫌高了,相反,他是覺得偏低了。
按照國家糧油資訊中心提供的資料,最近幾個月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大約在610美元/噸左右浮動,算上3%的關稅以及13%的增值稅,國內榨油廠可以用每噸710美元左右的價格提貨,換算成人民幣大約為4400元。
看上去嘉穀大豆的價格還是比進口大豆高了近500元,但要知道,這一波中早熟大豆是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哪怕在國際上,都要比轉基因大豆貴10%~30%,嘉穀的這個定價,可以說是極其良心了。
胡副主任擔心的是,嘉穀是不是為了推銷國產大豆,壓低了豆農的收益。
王昱業微笑道:“不會,這個價格是綜合各方的利益而制定的,而且也保證了國產大豆的競爭優勢,我給您詳細介紹一下吧。”
“你說。”胡副主任點點頭。
“一般國產大豆的生產成本大都在每噸2700~3100元,如果再加上租地的成本,很多時候逼近了4000元。這也導致在中國種大豆經常成了虧錢的買賣。”王昱業先抑後揚道:“而合作社的服務功能除了提升生產質量和效率,最明顯的就是降低成本了。”
“統一購買生產資料,可節約生產費用15%20%,體現在嘉穀大豆合作社上,這一項至少降低了500元/噸;而桂省大豆因為是與甘蔗套種,機械作業效果不明顯,但人工成本也比單家獨戶作業費用降低40%。”
“這樣的話,我們的高蛋白大豆生產成本在每噸2300元左右;但別忘了,產量同時也增加了100多斤/畝,雖然售價基本沒怎麼上漲,但蔗農實質增收了80%。”
胡副主任連連點頭。
說一千道一萬,國際貿易中,價格才是王道。
進口大豆為何能所向披靡?生產成本差異就足以說明了一切。
而生產成本的差異,既有“生產力”落後於人的因素,也有政府的鉅額補貼有關。
國產大豆拼規模,拼補貼,肯定是拼不過美國的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單產上,在協作與聯合上想辦法。
幸而有嘉穀!
雖然最高產的高油品種“嘉豆13號”還沒有完全將增產潛力轉變成現實生產力,但單單是南方大豆的爆發,就足以讓胡副主任看到嘉穀在品種和栽培技術兩要素上對國產大豆增產的貢獻。
嘉穀現在基本是將桂省高蛋白大豆的生產成本降低到美國平均水平,而尚未成熟的高油大豆“嘉豆13號”,配套機械作業程度更高,增產也更明顯,其生產成本進一步拉低是顯而易見的了。
“而且,定價稍微低一點,也有利於加工商收購國產大豆。”王昱業補充道,“或者說,有利於加強國產大豆產業聯盟。”
胡副主任摩挲著下巴,道:“你說得對。”
天知道,在預計國產大豆產量“暴增”的時候,為了鼓勵使用國產大豆,發改委內部一度傳出了要學習泰國“每進口一噸大豆必須認購一噸國產大豆”等措施的呼聲。
誰知嘉穀擺擺手,只將大豆生產成本降下來,在售價上稍微讓利,不需要太多官方的鼓勵措施,大豆加工商就對國產大豆趨之如騖了。
老實說,嘉穀大豆價格再高一點會缺買家嗎?不會。
但能有幾百個買家隨便挑嗎?那就不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