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聞落在媒體耳中,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通報。畢竟,嘉穀保持著一貫的尿性——在專案開始之初要低調。
但落在另外一些人眼裡,卻彷彿石破驚天一般。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出身赤埕縣或附近地區。
今年三十歲的馮勇就目不轉睛地看著這個新聞報道,陷入了深思。
赤埕縣的發展其實不應該是今天這樣的。
論環境,赤埕縣依山傍水,礦產豐富;論區位,更是北靠壩上草原,南界首都。
但正是因為貫穿全境的黑、白、紅三條河流全部匯入密雲水庫,年入庫水量佔到了密雲水庫來水量的一半有餘,為了保護首都的水源,礦不能開了,甚至地都不能耕了,要退耕還林,方方面面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
家裡沒有出路,這個緊鄰京津等大都市的小縣城,幾乎沒有一個家庭不是把在外打工做為解除和緩解生活壓力的必選項——年輕人多不願堅守在家,姑娘們更是將外嫁更富裕的城市視為改變命運的捷徑。
馮勇同樣如此,他家裡地不多,因為乾旱少雨,每年地裡的收入僅能維持溫飽,外出打工幾乎是唯一選擇。
但早些年日子實在太艱難,多數人家生了孩子都只能供他們上三兩年學,認得幾個字,就要幫家裡幹活,解決家中的困難。
這些沒受過太多教育的村民到城市去打工,又能做什麼高技術含量的活兒呢?多數也就是在建築工地做做簡單的小工。
馮勇算是運氣好的了,他找了個保安的工作,收入勉勉強強,但沒有那麼辛苦。
不過,他上有兩老,下有一女,都留在赤埕縣,這讓他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家裡。
他的同事兼同鄉趙明湊過來,同樣看到了新聞,看著一臉沉思的馮勇,笑著問道:“馮哥,怎麼,你有想法啊?”
馮勇回過神來,搓搓臉:“嗯,我在考慮,要不要回去看看?”
趙明一愣:“不是?你說認真的?”
“老小都在家裡啊,能不認真嗎?如果能在縣裡工作,既有收入,還能照顧家裡,為什麼不回去呢?”
趙明還沒有結婚,但父母同樣留在老家,想了想,也嘆了一口氣:“但回縣裡,哪來的工作呢?說是要在縣裡發展專案,但靠不靠譜,誰說得準呢?”
馮勇輕聲說道:“應該不會的,這麼大的投資,而且是嘉穀主導,嘉穀的名聲好,聽說收入也高,我覺得這次可能是機會。”
趙明更年輕,但反而更瞻前顧後,不禁提醒道:“馮哥你不要衝動啊,真要回去了,這保安的工作可就沒了。”
馮勇之前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但在趙明的勸說下,他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了:“沒了就沒了,嘉穀敢開發,我就敢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