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遭這波動靜,才知曉洛水的對岸即是瘟疫森林,便不能直接翻過這一整條山脈,要繼續往西走,逆著洛水沿著河岸往西走,到達中部第五山脈的陽虛山。
沿著陽虛山的玄扈水繼續北上,翻過了中部第五山脈,一路高原往北走,便能到達黃河,過了黃河就是西海的東岸,沿著黃河水勢北走,便能到達崑崙山脈的第一座大山,崇吾山,黃河祭之地。
到那時,遊煙便徹底安全了,遊離此行北上的目之一,了卻這樁淵源後,他將率領了其餘三人北上,算著日子等著古族‘令山’一家出了北海,進了黃河南下,與大夏一族接洽時,攪亂儀式,還蟲尾巴一個人情。
遊離其實也是黑鴉部落首領,與北荒這些人,雖然出生地界不同,亢心憍氣,除了利益和脾性外,都有著一腔柔情和將情義奉為之上,一腳不移。
這一整條瘟疫山脈杵在山海天地澤兌卦位,屬於西部第一山脈,上古魔族麾下的十常巫改造了這一族人,一身戾氣,導致大面積荼毒,並決然撒手。
伏羲將荼毒的部落驅趕封印在此,永世不得踏出圈界的森林一步,爭取到一方安定。
也因為了這一整段山脈的特殊,起始淵源,沒有任何修仙者願意涉足,它便漸漸地被遺失在修仙世界的文明中,只留作坊間一談,因為觸及荼毒的眾物,聞者無不反感。
瘟疫山脈的北面是西部第二山脈,從東至西,以鈐山為首到萊山,共十七座大山,沿途四千一百四十里。
這條山脈的山民祭祀的山神模樣,人的面孔,馬的身型。還有人的面孔,牛的身型。
都有四隻腳,一隻裸露的臂膀拄著權杖,被稱作飛獸之神。
山民在祭祀山神時,宰殺豬樣為貢品,用白茅草編成草蓆圍坐,在眾貢品間還要放一隻染了無數顏色雄雞,不祭拜五穀。
這一條西部第二山脈的北面,便是山海天地,修仙界中爭議紛紛的地界,叫“崑崙南虛,從極之淵。”
崑崙南虛,從極之淵。
這片浮動的深淵,地表塌陷,高低不等,彷彿有意識般終日上潛下游,水流瀑布會奇異地憑空流出,注下漂浮的地巖塊,它便甦醒一般晃著身子,發出吼聲。
這一片淵澤佔據了山海天地大半個天乾卦位,荒原無際,渺無人煙,高低錯落的地勢環境,終日瀰漫在陰衰的濃霧中,迷蹤錯亂,或是狂風暴雨,一刻都不得消停。
這裡是上古戰場,以魔族為首的‘太歲赤魅’和修仙一族的‘人文伏羲’,最後一場大征戰後,決定了今天安定的修仙紀年。
這裡遺留了數不盡的封印印記,充斥著各自然元素力量,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百年來不停活躍抗衡,彷彿欲將那股恩怨,殘喘到天塌地陷,至滅方休。
原本遼闊的地勢高原,千百年來任由兩股勢力爭奪,鑿山開海,斗轉星移,過分施法干預下,使得這片土地漸漸有了甦醒意識,形成精魄,懂得自己供養和攝取,更促使得被滯留在這片土地的草木靈獸,礦產奇珍越發異變兇險,彌足慧根,天之造物,隨處隋珠和壁。
一條長淵分裂開山岩沼澤,隨處盤根錯節,時刻在改變擺勢,更深不見底,闊無丈量,延綿蜿蜒日月變動。
這裡是上古仙魔爭奪之地,上古戰場,自安定日起,便被山海大陸地仙級修仙者選作庇息之所,它便是大名鼎鼎的‘崑崙南虛,從極之淵。’
崑崙南虛,從極之淵。更像是瘟疫山脈的對稱體,後者讓人鄙夷不屑,前者可謂出盡了風頭,有口皆碑。
有益於人類世界,瘟疫森林是生命的終結之地,那麼崑崙南虛,從極之淵便是每一個修仙者,雲遊歷練時,那嚮往的開始。
當然,除了這片淵深地界外,還有著一處更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那便是四大門派縹緲峰以東,東海里的種種未知。
東海。
相隔陸地萬里之遙有五座仙島,九座靈丘和其他零碎大山,它們漂浮不定難覓行蹤,沒有排列卻始終在東海中消失和呈現。
它們是岱輿島,方壺島,蓬萊島,瀛洲島和員嶠島,九丘分別是陶唐,叔得,孟盈,昆吾,黑白,赤望,參衛,武夫和神民,島上和靈丘之上生活,生長,蘊藏著什麼,無可考量。
因為據載史記載,還沒有修仙者能從東海中出來,帶出東海的文明。
但前去朝聖的,卻恆河沙數,前仆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