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於,如果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超出尋常,還會出特刊來進行刊登。
這樣就可以整體在期刊的框架下,囊括自然科學四大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了。
第二點討論的聲音,則是關於兩個期刊的名字選用。
這個其實就是大家廣泛發言,踴躍討論,各抒己見,然後陳舟按自己的想法,直接敲定了“求是”和“求實”兩個名字。
陳舟自然也跟眾人解釋了一遍他選擇這兩個名字的想法。
在他看來,理論研究的本質,就是探索萬物的內在原理,尋求各種問題的答案,就是一個求是的過程。
而應用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將各種原理用於實踐,將理論變為實際的技術,就是一個求實的過程。
而“求是”是符合自然科學理論研究的本質的,“求實”則是符合應用科學技術研究的本質。
聽到陳舟的這番解釋後,學術委員會的眾人也不再糾結,當即便定下了兩個期刊的名字。
在兩個研究院的公告出來後,頓時在學術界引起了熱議。
不少人也都開始躍躍欲試,想要按照公告裡的投稿方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到這兩個期刊。
他們覺得,越早投稿越能佔得先機。
畢竟,這可是陳舟所創辦的期刊,想都不用想,這兩個期刊肯定會成為學術界的頂刊。
而這個過程,也肯定不會太長。
按照陳舟以往的研究效率,只要他在這兩個期刊上面發表幾篇論文,那這兩個期刊的重要性,可不就是蹭蹭蹭的往上漲。
另外,還有不少人認為,這兩個期刊的創辦,是陳舟將世界學術中心轉移至華國的又一力作。
畢竟,頂級的研究機構,頂級的研究人員,再配上頂級的學術期刊,可就是一套齊活了。
這也再次引起了全世界諸多研究機構的緊張,開始著手應對來自陳舟創辦的兩個研究院,所帶來的影響。
即使他們知道這種應對多半是徒勞的,頂多是延緩學術中心的轉移時間,但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一時間,全世界的期刊登刊量陡然增加,令不少學者感到了錯愕。
在一段時間後,有人統計了各大期刊的過稿資料,猛然發現,和的過稿率居然是最低的。
而那些原本的世界級頂刊,卻是放開了他們的過稿率。
在這種影響下,和一步步堅定的朝著既定的頂刊目標前行著。
雖然耗費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研究院的發展之中,但陳舟對於各項課題的研究,卻是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或許是在他那迫切要第一手研究資料的熱情帶動下,潘老等人也是鉚足了勁。
開始就上次研討會上的研究新方向,紮根在了實驗室中,以期儘快從實驗層面完成研究。
終於,在2021年5月的勞動節之後,實驗室方面傳來了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