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邦分別將列印好的人員名單,分發給了陳舟和潘老。
看著手中的這一沓厚厚的人員名單,陳舟仔細的翻看了起來。
這些人員名單,並不是簡單的只列個名字在上面。
要是那樣的話,陳舟也沒必要看了,他肯定也看不出來什麼。
總不能看誰的名字舒服就選誰,看誰的名字不好聽,就不選誰吧?
這份人員名單,實際上更像是每個人的簡歷。
但與一般簡歷不同的是,人員名單上面只寫了這個人,長期具體從事的研究領域,以及他的科研能力如何,能否從事“夸父”工程的研究工作。
這也是陳舟和李振邦等人,在人員篩選工作之前,就商定的基本要求。
潘老倒是沒有像陳舟那樣,一張張的在翻看。
畢竟,整個研究人員的名單,就是他和李振邦整理出來的。
對其中每個人的履歷,他都算比較瞭解。
李振邦也是一樣,只在一邊默默的等著陳舟看完。
因為在整個研究人員初篩的過程中,陳舟是沒有參與的,只提過幾點具體的要求。
所以,李振邦還有些拿不準,這些人員名單,能不能滿足這位總指揮的要求。
大概花了近一個小時,陳舟看完了整整一沓,一共612人的名單。
當看到陳舟翻看完那一沓人員名單時,李振邦和潘老不由得對視了一眼。
兩人都看出了對方眼神裡所表達的意思。
這麼快?
這就看完了?
這能看仔細了?
還是說,這位總指揮對他們的人員初篩工作不滿意?
帶著疑惑與懷疑,李振邦不確定地問道:“陳教授,您看完了?”
陳舟抬頭看向李振邦,點了點頭:“看完了。”
看到李振邦的表情,陳舟就猜到了對方在想什麼。
所以,陳舟又緊接著開口說道:“李局長,看的出來,這612人的名單,你和潘院士真的用心了。”
“像汪蒙的科研執拗勁,李逸的沉默寡言,這些性格特點,你們也列出來了。”
聽到陳舟的話,李振邦和潘老又是對視了一眼。
旋即,李振邦先說道:“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夸父”工程的研究人員,可是真正決定這項工程的主因。”
“沒錯,只有做好了人員的篩選,才能為後面的研究保駕護航。”
潘老隨後也跟著說了一句,說完後便又問道,“陳教授,那你覺得李鑫和趙正東這兩人如何?”
陳舟知道自己剛才的話,並沒有完全解開李振邦和潘老的疑惑與懷疑。
潘老的這個問題,還是在試探自己。
所以,在聽到潘老的這個問題後,陳舟幾乎沒有停頓的,便將李鑫和趙正東兩人的資訊,全部講了出來。
包括科研領域、學術能力、研究特點等等,所有在人員名單上的東西,一字不差的全部講了出來。
李振邦和潘老第三次對視了一眼,兩人的眼中,此刻已滿是震驚。
誰能想到,這位陳教授,是真的博聞強記呢?